沈葆楨和朱光第為首,他們的意見是,日本是日本人的日本,中國派兵征伐,也只是為管束該國,最終達成使日本徹底投降,兩國簽署和平檔案之後,大清計程車兵還是要逐漸退出該國的。所以,還是要以懷仁之心對待日本的國民百姓。
另外一種則是閻敬銘所持的不同意見,他認為,即便最終戰勝了日本,也絕對不能就此將士兵撤回國之後,就任由該國自行發展,相反的,他提出一項主張,即仿效朝鮮、越南、緬甸、琉球各地屬國的前例,將日本置於中國的羈縈之下,更要派遣讀書人登島,教化日本百姓以心向王道之學,免得日後再出現例如西鄉從道這樣的軍中狂人!憑空為大清增添無數的變數。
皇帝在心中自然是很喜歡閻敬銘的意見,但做皇帝久了,他很清楚的知道,有些事是能做能說;有些事是隻能做不能說;有些是不能做只能說的。而在他的內心深處,認為閻敬銘的話雖然和自己的思路一致,卻並不圓滿。
不提教化日本百姓是一個多麼久遠而費力的工程,恐怕到自己有生之年,都未必能夠堅持到這樣大事最終收功的那一天,所以在他內心所圖謀的,更有點傾向於後世那個冷酷的小鬍子的做法!但這樣的話,和他多年來德惠世人,愛民如子的一貫言論不符,所以一直隱忍不發。
另外一個原因是,殺太多的人,尤其是太多的百姓,也實在是心中所不忍,故此,他想到了一個看起來很荒唐的主意:把戰爭之後的日本國民中的半數全部遷移進中國來!剩餘的不足之數,讓中國人過海遷居,到日本生活去!
這樣的辦法好處有二,首先是超過一半的日本人被打散居住在中國各省,身邊左右到處都是中國人,他們還能鬧出什麼花樣?第二,更多的中國人到日本居住,再配以閻敬銘倡議的,把日本的外交、軍事全部置於大清的管轄範圍之內,就可以確保從根本上杜絕了日本人在百年內崛起的可能。對於中國的長遠利益考慮,實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