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聞。但看他如數家珍似的,熟極而流,諒來不假,疑惑也就消失了一大半。
接下來便是文錫為他作了補充,然後又說:“難的是木植出山不容易。將來勘查好了,是由內務府動公事,還是請上頭降旨,徵工開路,只能到時候再斟酌了。”
聽肅順說完,皇帝似有不信,“價值幾十萬兩銀子的木植全數報效?這個李光昭不會是呆子吧?他可有所求?”
“奴才想,姓李的話說得好聽,當然也是有所圖謀的——這點小心思,連奴才都瞞不過,何況主子聖明如天?”他賠笑答說道,“照奴才看來,等到有一天,園子建成了,出力的人,自然有所恩典,皇上還能白用他的木植嗎?所以寧可眼下說得漂亮一點。”
這句話倒並不為虛妄之詞,朝廷於有功之人的封賞,歷來都不會手緊的。皇帝頷首微笑,“若是真是一番孝心對朕、對朝廷的,事成之後,自該論功行賞,不過,只是怕……”
聽他的話題忽然停止,肅順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主子?主子?”
只是這片刻之功,皇帝已經想起來從那裡聽到過李光昭的名字了!心中略有些無奈的苦笑起來。按照後世所見的《清人筆記》所載,李光昭是廣東客家人,寄居海口多年,認識好些洋人不假,但他專以詐騙為業,騙到了錢一溜了之,打聽到洋人已離海口,才又出現。
咸豐年間,他跟洋人做了一筆生意,把襄河出口之處的一片荒地,賣了給洋人,洋人上了當,心有不甘,跟李光昭提出交涉,要求退回原款。李光昭騙來的錢,一半還債,一半揮霍,早已光光大吉。於是跟洋人商量,說可以築一道堤,使得那片低窪荒地,不生水患,而且也帶了洋人實地去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