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的名字叫平齡,滿洲正白旗,取中第七名的高第,而且是旗魁之卷(也就是旗人參加考試的第一名)。算是相當好的成績了。
等到卷墨刊刻發行,有人買來看看,誠然是文采斐然,得此高第,也算實至名歸,但熟悉平齡的人都心存疑惑:他平日裡所表現的,未必是如此寬博之輩啊?怎麼到了場中,居然開竅了嗎?
心存疑竇的人很多,其中有一個,名叫孟傳金。孟傳金字鱸卿,號小圃,直隸高陽人。道光三十年進士,由禮部郎中轉為江南道御史情亢直感言,每每以前輩如聖祖朝的許三禮、郭琇,本朝的如沈淮等人為榜樣,想著有朝一日,憑自己心中所學,大膽上書,博取一番名位。
八月十二日,鄭親王福晉過生日,他也到場了,聽聞晚到的程長庚說起,赴平齡府中宴會來晚,他並未當回事,不料等到九月發榜,平齡果然有名,就不由得不讓人心中疑惑了:平齡真有這麼大的把握?抑或是內中另有隱情?
思及一月來在京中鬧得沸沸揚揚的鄉闈種種弊端,孟傳金越發奇怪,莫不是除了這些官員行事顢頇之外,這一次科場中還有什麼別情未被人發掘出來?一念至此,那種興奮的勁頭就像野火一般在心中燃燒起來:這件事若是能夠落到實處,自己的名頭,就一夜之間傳遍天下了!
因為存著這樣的心思,孟傳金先到了禮部衙要來赴考士子的墨卷來看——士子所寫的原卷並謄錄而成的硃卷在考試之後會在禮部封存一段時間,以備一時之需,等到來年會試、殿試正式結束之後,方始請旨銷燬。
而官員要調閱考生的試卷,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一回事,事先要請旨之後,取了排票方能成行,但孟傳金擔任過禮部郎中,人脈很熟,把禮部相關司員請出去說了幾句話,用了不大的功夫,那個人就將兩卷卷子取了出來,“小浦兄,你看可以,但可不敢拿出禮部大堂去啊,要是給上官知道了,我可就吃不了兜著走了。”
“放心吧,我只是在這裡看看,看過之後即刻歸檔,斷不會礙到你的事情的。”孟傳金安慰的當初的同僚幾句,開啟平齡的幾場藝文、策問、試帖詩題的卷子,展開來看了片刻。隨即把卷子重新捲起來,遞還過去:“多謝老兄了,今日承情,來日必有回報!”
走出禮部大堂,孟傳金掩飾不住臉上的喜平齡卷中所寫,與公開刊刻的墨卷有著很大的不同,而且很多地方並非是可以用尋常錯誤可以由磨勘考官善意鉤住塗抹的藉口能夠矇混的過去的!只憑這一點就可以知道,平齡或者提前遞了條子,打通關節,或者是有人事先在磨勘考官面前墊了話語,要求對方提攜一二——不管怎麼說,一條瀆職忘恩、私通關節的罪名是絕對跑不掉的!
回到府中,孟傳金屏退下人,在書房開始寫奏摺,總算他還念及禮部同僚的託請,並未據實直指,只是以言臣風聞言事為理由,上了一份奏摺,內中說,今年順天鄉試,共有四件科場違規事發生:“或主考壓令同考官呈薦,或同考官央求主考取中,或同考官彼此互薦,或已取中而臨時更改。”
尤其提及,中式舉人平齡才短智絀,每日只知與優伶酒食徵逐,甚或有彩妝上場,歡笑終宵之舉,本年八月十二日,三場未畢,平齡於府中宴請京中梨園優伶程長庚者,席間大言不慚,自稱本科必中。
臣司職風憲,聞聽此節,心中大疑:三場未靖,平齡能斷言必得榜上有名,是其人未卜先知否?抑或另有人與之暗通訊息否?又或經理關節,某人保其必中否?況臣以為,平齡即或才學俱佳,八月十三日之後,第三場策問一試,該生員並未下場,又如何能夠得中?可知其中必有槍替情弊!
摺子封奏而上,果然引起了皇帝的重視,“平齡第三場並未參加考試嗎?”他問道。
古代科考並不是只有單純的考試、閱卷,在以上兩者結束之後生拜老師,準備來年的會試、殿試,擾攘之間,總有半年得不到休息,自然也休想過問政事。故此應考差固然是缺、美缺,但多日遠離中樞,在一些位高權重者如柏葰來說,就未必是什麼美食了。
這一次也是這樣,平齡的事情發作開來,他並不在御前,所以眾人面面相覷,誰也回答不上來。
君前奏答不能冷了場面,奕想了想,碰頭答說,“回皇上話,此事臣等也不知道。容臣弟下去認真問過柏大人之後,再來御前回覆,可好?”
皇帝半晌沒有說話,拿起孟傳金的摺子又看了幾眼,“也好,先去問問柏葰,然後命翁心存?”
“老臣在。”
“你今天下午就到禮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