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3 / 4)

小說:清山變 作者:津鴻一瞥

多!傾覆之說倒是確實有之,不過,在所有出海的沙船中,傾覆之數十中無一!最後,是夷人的問題,夷人所在,盡在閩粵之地,兩江兩淮根本不是夷人經常到來之地,而且,夷人所乘之船,民間俗稱之為‘鳥船’,在以上各地都因為水淺灘多,根本不宜使用。故此,皇上如果真的想把漕運改為海運的話,實在是簡單至極的一件事!”

皇帝想了一下:“你具體一點?我曾經聽人說過,海運的時間性很嚴格,一個弄不好,就會造成京師人心浮動,如果遇上黑心的商人囤積居奇,哄抬糧價,只會苦了無辜小民,你對這件事怎麼看?”

“回皇上。”楊殿邦向上叩頭:“這樣的話是隻知其皮毛之論!臣在漕督任上多年,於彼等運營有過詳細瞭解,容臣奏來:上海人常年往來於海上,於水線風信無比熟悉,可說是瞭如指掌!而沙船例以北行為放空,從關東南下為正載,凡客商在關東立莊者,無不在上海有店鋪,有保載牙人,在上海店內寫明先給水手,船伕以水腳……”

“水腳?什麼叫水腳?”

“就是預付的工錢。”

“哦,你繼續說。”

“是。水腳合為官斛不過每一石300文左右,船中主事名叫耆老,持店信赴關東,從不聞有客戶押載,也從不聞有欺騙之事發生,故而,信譽方面可保無虞;第二,南船北上,照例要攜帶南物而行,一般來說,南物從來不能滿載,都要事先在吳淞口挖草泥用作壓艙之用。皇上若有意改漕運為海運,可於今年年底招集船商,曉諭明白,無論其船是赴天津,還是奔關東,皆先載南糧至7分,餘下3分任由船商搭載南貨,到天津卸糧於駁船,每運載南糧一石,給水腳銀五錢,上載時每石加耗米3升,到埠後以九五折收——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留出多餘的損耗——合計南糧三百五十萬石,不過費水腳銀一百七八十萬兩,尚不及漕運所費十之三四。陸續開行之下,到二月初,江浙之糧即可抵澱,往返三次,則全漕入倉矣!船商以本來放空之船,反得重利,而朝廷官費省卻無數,又可以使沿途州縣不得已免費津貼,旗舵等名目繁多之浮收之項,可謂一舉而眾善備!”

皇帝心中無比滿意,他點點頭看向陸建瀛:“你聽見楊大人的話了嗎?”

“是,臣聽見了。”陸建贏向上叩頭:“臣是兩江總督,對漕運之事不是很瞭解,請皇上恕罪!”

“你也說自己是兩江總督,對於漕運的事情不太明瞭,朕怪罪你幹什麼?”皇帝的笑容很和煦:“你對於兩淮鹽政的弊端的認識也是讓朕很開了眼界呢!”

“臣只是發前人之微,不敢當皇上的謬讚。”

“話不是這樣說。朕在做皇子的時候,就聽皇考說過,鹽政和漕運兩件事是國計民生所繫,萬萬來不得疏忽大意!可能你也知道了,廣西出現我朝開國以來第一件謀反大案?”

“這,臣略有耳聞。”

“具體的情況嘛,你不用知道的很清楚,你只要知道,因為某些心懷反叛的刁民的慫恿,造成了這一次案件的爆發,朕不是說在你的兩江治下也有這樣的情況,只是說,類似鹽政這樣的關乎民生的事業若是做不好的話,前事可鑑呢!”

“皇上思慮周詳,為小民生計,福祉計,臣等自當竭誠報效。”

“竭誠報效?”皇帝從御座上走了下來:“陸建瀛,你知道嗎?朕在第一次看見你的奏摺的時候,心裡非常高興。原來在我大清朝,除了朕之外,還有人已經認識到了鹽政的弊端!所以,朕當時就下了決心,這件事一定要徹底的解決掉才好。當年陶雲汀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沒有完全根除的痼疾,陸卿,你要幫助朕完成它!”

“皇上如此厚愛微臣,臣自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楊卿……”

“臣在。”

“你下去之後,把你剛才的意思寫一份明確的奏摺上來。嗯,關於漕運改革之事,刻不容緩,朕會安排戶尚和你具體商談此事,還有,軍機處那邊,朕也會安排人加入到你們中來,要和衷共濟啊!”

“是,臣一定會和陸大人還有軍機各位中堂大人竭盡全力,不負聖上所託。”

“唔,你跪安吧。有什麼事情或者問題,你時時遞牌子進來。”

“是。”

楊殿邦行禮出去,養心殿中只剩下了皇帝和陸建贏,“陸建瀛,關於鹽政弊端的摺子,你是準備怎麼解決的?”

“臣想,還是按照當年陶公文毅的方法,從源頭下手!淮揚二地的鹽商和胥吏勾結,令得陶公一腔心血付諸東流,那些黑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