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移駐此地聽政。
一眾大臣前引後從扈從著皇帝到了南臺,步下御輦登上岸邊的龍舸,屏湖而坐,隔窗眺望,遠處的寶月樓,雙塔慶壽寺水波氤氳中隱約可見。有內侍引導以禎妃鈕鈷祿氏為首的一眾嬪妃登船,腳踩花盆底,風擺楊柳一般盈盈拜倒:“皇上吉祥,奴才,給皇上請安。”
“都起來吧。今天是五月端午,普天歡慶的日子,這裡又不是在養心殿中,不要行這些大規矩了。”
“是”眾女起身,各自落座。這邊有內侍來報:“請萬歲爺的旨意,是不是可以開船了?”
“各位大人也都已經登舟了嗎?”
“是,回萬歲爺的話,各位大人也都已經登船了。”
“開船吧。”
龍舸船身甚是寬大,足有十丈長、兩丈寬,中間各有隔間,供皇帝、嬪妃、內侍、宮婢等人使用,這樣大的龍船在南海寬闊的水面上行走起來平穩之極,幾乎感覺不到任何的簸弄,兩岸鳥聲蟬鳴不絕於耳,讓人有樂而忘憂之感。
“這裡啊……”皇帝的手指向窗外,給眾女解說:“是當年聖祖皇帝夏日避暑書之地。朕還記得當年在上書房書的時候,到聖祖的詩集,其中有一首五言古風,詩題叫做《夏日瀛臺,許奏事諸臣網魚攜歸詩》,註釋中有一條康熙二十一年六月的上諭:‘朕因天氣炎烈,移駐瀛臺。今幸天下少安,四方無事,然每日侵晨,御門聽政,未嘗暫輟。卿等各勤執掌,時來啟奏;曾記《宋史》所載,賜諸臣於後苑賞花釣魚,傳為美談,今於橋畔懸設罾網,以待卿等遊釣;可於奏事之暇,各就水次舉網得魚,其隨大小多寡,攜歸邸舍,以見朕一體燕適之意。誰謂東方曼倩割肉之事,不可見於今日也?’”
皇帝慢悠悠的講述著,臉上的神情很是古怪,似乎是悠然神往,又似乎是在追憶著什麼。眾女聽得入了神,那個年紀最小的旺察氏珣常在怯生生的問了一句:“皇上,那,聖祖爺為什麼不到園子中去避暑呢?”
皇帝一笑:“那時候啊,園子還沒有正式動工建設起來呢。就如同俗稱飛放泊的南苑一般,荒涼得很,又如何是聖祖爺萬千至重駐蹕之所?”
旺察氏俏皮的吐了下舌頭,逗得皇帝心中一動:“奴才明白了。多謝皇上賜教。”
夫妻幾個一路說笑著,龍舸在南岸停靠,上岸就是寶月樓,皇帝擺擺手,把御輦揮退,帶著眾人拾級而登,“你們誰知道,這寶月樓的來歷?”
穆彰阿這一次也是為皇帝點名要求在五月初五的端午節龍舟會上賜宴賞齎的朝臣之一,也在隨後靠岸的龍舟上下來了,跟在人群之中,聽皇帝問到,他在人叢中出言答說:“回皇上話,奴才知道。”
“那好,就由鶴翁來給你們說說。”
彰阿上前半步,一邊隨著皇帝的步子拾階而上,一邊解釋:“寶月樓之建造,本是為民間成為香妃的容妃而來。容妃入宮以後,言語不通,而高廟又不願她跟其他妃嬪住在一起,因此在西苑的最南端,與瀛臺隔著南海相對的皇城根,修建一座寶月樓,作容妃的香閨。憑樓俯望,皇城外面就是西長安街,為了慰藉容妃的鄉思,高宗皇帝又特地下令,將歸順的回民,集中在西長安街居住,俗名‘回子營’,還建築了回教禮拜堂,讓容妃朝夕眺望,如在家鄉。”
“你們聽見了?鶴翁史記詳述,掌故明確,只是這份博聞強記之功,就是很多人學不來的呢”
第146節千秋儀注
第146節千秋儀注
五月初七日的早上,內閣學士奉請皇帝慶賀表文從內閣值房出,這等表文從來都是事先由內閣如式具擬,上報御前,恭請聖裁,敬謹書寫,都是用的《尚的典故,駢四儷六,抬頭的地方極多,需要找一個文識精通之士誦唸,方可保無斷句之處舛誤之憂。
和表文寫好之後,由內閣領班大學士從勤政親賢殿入內,穿九洲清宴,由禮部尚書、侍郎匯入,到五福堂前升東階,將表文陳於案上,然後退下。
接下來是由內侍舉案,宮殿監二人前面引導,由左門入,恭設於寶座東西向。禮部官員奉諸王大臣、內外文武官所進的賀表文安放於龍亭內,校尉舁行,鼓吹前導,由東長安門行至午門外。
慈寧宮前,早有武備院卿預先為皇帝準備下拜褥,放於慈寧宮外門正中。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立於中階下左右,先集於永康門左門外迎駕,宗室公、將軍、公、侯、伯、大學士、內大臣,尚書、都統、子、侍郎、副都統、內閣學士、前鋒統領、護軍統領、步軍統領集於長信門外,文武三品一下集於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