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前往益州。
於是劉焉繼續去了交州當了州牧,益州就沒他事情,後來的交州牧士燮更是悲催了。
曹操的變化也非常大,兩年前收復了張掖和酒泉二郡後,順利抵達了宜禾都護,從無到有,兩年的時間建立學院為當地百姓啟蒙,修造道路連同酒泉張掖兩郡,與關中大道徹底連貫起來。推廣高產作物,玉米和馬鈴薯這裡生根發芽,解決了這裡的糧食問題。
兩年的時間,曹操遠征前後車師國,徹底把這裡併入大漢疆域,同時在一步步向西征討,目標是在五年內重開西域都護府,徹底打通絲綢之路!當然,這是對外的宣稱!
實際上經過這兩年時間,曹操麾下已經有五萬大軍,其中三萬為受降的羌胡部落青壯。他們閒時為農戰時為兵,確保宜禾都護府經濟和農業的同時,也最大限度確保戰力不減。
只需劉宏一聲令下,這五萬大軍可以立刻開始揮軍雒陽,作為外援。相比之下,作為涼州牧存在的董卓,反而是劉宏丟擲來吸引目光的幌子。
饒是這樣,這幾年董卓的勢力擴張也非常快。不僅有文士李儒加入其麾下;更有樊稠、華雄兩位大將;徐榮、牛輔、張濟、李傕、郭汜等宿將。西涼鐵騎已擴張到了三萬,更組建了五千精銳‘飛熊軍’。
世家門閥那邊也有不少的變化,其中楊氏在這兩年裡,不斷推廣棉花種植和紡織,目前關中之中所有棉花收購,還有棉布的紡織全部由他壟斷了下來,下一步他們就要開始向關東甚至河北地區推廣棉花的種植,棉布會逐漸取代麻布,成為主流紡織品。
隴西李氏在解除了打壓的狀態後,也是迅速在軍中活躍了起來,越來越多的子弟獲得了校尉的官職,不管是在禁軍還是在邊軍之中,李氏佔據的份額越來越大。
與此同時,李氏也在進一步發展畜牧業,西北大片的草原,李氏圈出了很大一塊進行放牧。透過種植牧草、青儲飼料等技術,迅速成為舉足輕重的畜牧大戶,今年開始已經開始有不少的牛羊供應,這使得羊肉的價格都跌了不少,中等家庭也開始能買得起來吃。
太原王氏則是專門在釀酒上面下功夫,根本不需要李煜去教,就學會了蒸餾的手段。釀出來的包穀酒、糧食酒也是風靡全國,儼然有壟斷北方酒類市場的趨勢。
汝南袁氏雖然很不情願,但這兩年隨著高產作物的普及,糧食價格已經非常穩定,這就意味著糧食賣不出高價,不少家庭甚至已經開始有大米飯吃,再不濟也不需要擔心捱餓。
糧食賣不出好價錢,袁氏無奈只能專門發展酒樓產業。人多就是力量大,很快就給他們搞出了高階酒樓這種東西,這種結合餐飲和住宿一體,從環境到服務都是當時的一流水平,很快就開滿了整個中原地區,甚至開始朝著河北、江南、江州和關中地區發展。
就連荀氏和陳氏等世家,就算不情願,也開始在商業上進行投入。荀氏以教育為主,在豫州和兗州開設了不少的私立學院,走的是貴族學院的路線。不過把入門標準降低,使得更多寒門能夠進來學習。
陳氏則是在文化產品類下功夫,造出了更加細膩更適合書寫的紙張,也生產其他型別的文具,由於價格合適,不少寒門甚至普通家庭都能買得起,倒也是在中原地區銷售火熱。
其實到了這一步,大家心裡都明白,在西域沒有開拓出來之前,內部銷售是必然的結果。世家佔據的比例太少,關鍵還是下面的百姓。
紙張已經沒辦法阻擋,越來越多的紙張進入百姓之家,連帶著不少人都進行了啟蒙。有了閒錢之後,百姓首先解決了衣食住行的問題,都解決之後還有閒錢,一部分存了起來,一部分自然是購買書籍,到底沒有誰想一輩子都當文盲,尤其周圍越來越多人脫離文盲時。
簡體字被世家們接受,這種他們看起來非常粗鄙的寫字方法,已經被越來越多百姓接受。他們要再回去寫繁體字,反而會變得不適應,尤其如今市場上還開始出現了簡體字的《論語》、《爾雅》、《春秋》和《詩經》等書籍,想要阻止簡體字,已經不可能了。
於是世家大族把簡體字稱之為‘民間體’,意思是粗陋的百姓使用的字型。他們本身卻還是貫徹繁體字,對於他們來說,百姓就算學得再多也沒用,朝廷用人的渠道幾乎被他們掌控在手中,只要他們不發話,沒有任何百姓有資格被舉孝廉。
他們卻不知道,當矛盾累積到一定程度,就算是他們不想變革,也必須要進行變革。更別說,若這背後還有被人進行推動的情況下。
越來越多的百姓開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