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和范增的矛盾,使項羽有個錯覺,以為對方陣營只知道有范增而不知有項羽,項羽對此有所察覺,會對范增有忌諱!以前的摩擦如果只是留在項羽心中幾絲不快的話,現在摩擦就擺在臺前!項羽或在此時認為范增的權利過大,應該到收斂的時候了!而史記有載:“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我們看到稍奪之權,項羽對此的反應是限制范增的權利,不是對劉邦的政策有什麼變化(范增走後,項羽還是攻擊滎陽,才有陳平再次獻計用女子打扮成士兵,紀信裝成劉邦吸引楚軍,劉邦才得一逃脫),正說明項羽和范增是因為權利的摩擦!而太史公認為項羽懷疑范增和漢有私,卻是沒有理解其中奧妙!
楚漢人才流向論(上)(作者:姚磊)
(來源:軒轅春秋網)
'摘要':本文透過楚漢人才流向的個案分析,糾正了長期以來因為項羽的用人失誤而導致人才背楚亡漢的錯誤觀念。並透過對歷史資料的全面分析研究揭示歷代學者對楚漢人才流向原因分析研究之片面性,矛盾性。筆者透過對當時天下大勢對人才的影響以及劉邦項羽集團之前的總體探索,得出真正造成楚漢期間人才流向的根本問題所在,並對劉,項用人手段優劣之研究,比較,來分析領袖個人才幹對人才流向的影響。
'關鍵詞':背楚亡漢人才流向項羽劉邦用人手段
漢朝建立之後,劉邦與手下大臣討究探討漢勝楚敗的原因,曾有段精彩的論述:“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吾擒也。”(1)此後人才問題上的得失遂成公認之楚漢成敗的關鍵。甚至有人以為:三國時期因為人才的分散而導致三國並立,楚漢時期因為人才的集中而導致楚滅漢興!
是什麼原因導致楚漢時期人才都流向劉邦那邊呢?對於此問題,歷代研究者皆一致公認為項羽不識人才,剛愎自用,用人唯親;而劉邦善於用人,能夠納諫,用人唯能,一致於人才都紛紛背楚歸漢。早在漢朝太史公司馬遷也認為項羽“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2),亦是不善於用人的意思。揚雄更是認為:“漢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楚憞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負。天曷故焉!”(3)。韓信,陳平,英布本來都是項羽手下,卻都投到劉邦那裡去了,成為楚滅漢興之關鍵人物,更使楚漢人才流向的原因成為鐵論。對此結論,筆者認為都過於淺顯,未深入研究其前因後果,失之片面,未免牽強。我們根據歷史資料,從人才流向個案的分析來重新探討一下楚漢人才流向的癥結何在。
一:楚漢人才流向的個案分析
楚漢時期韓信,陳平,英布本來都是項羽的手下;張耳,張良也與項氏有莫大的關係,但是這些在楚漢戰爭的勝負起到很大決定性作用的人物紛紛背楚亡漢。由於幾人史料多有記載,借幾個個案的研究來分析其背楚亡漢的根源所在。
1;漢初三傑韓信之背楚亡漢
韓信是婦孺皆知的人物,楚漢時期戰必勝,攻必取的大將之才,可以說沒有韓信,就沒有項羽的痛失江山。項羽失韓信,亦成項羽不識人才,不會用人的典範。而筆者深入研究歷史發現以韓信的事例來說明項羽不會用人亦不符合當時情況,完全是〃成者王侯敗者寇〃傳統觀念作崇。
韓信早先在秦二世二年初投靠項梁(4),但是在項梁那裡以及到項梁死(秦二世二年末)近一年的時間都是普通士兵(另有一說是為食客)(5)。韓信是在項梁死後,項羽接手項梁兵權歸屬於項羽。項羽把韓信提拔為郎中(6),關於這一點後世受張晏集解的影響(7),以致認為韓信做的是個小官,不過看大門放哨級別的。韓信也自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
這裡有必要對當時的官職簡要的敘述一下,韓信的官郎中與位執戟是並列的,不是一會事。郎中是官職,執戟是爵位。郎中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先秦郎中的職任大致有三項:
“1,近侍左右,參與謀議。2,執兵宿衛。3,捧命出使。
由於郎中常在君主左右,處親要之位,不僅可以參與制定政策,影響君主所作出的各項重要政治決定,有時甚至可以形成一種重要的政治勢力。另外,如秦國的公孫衍,李斯,繆毒均由此進身封侯拜相,成為當時政治上舉足輕重的人物”(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