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部分(2 / 4)

小說:天烽 作者:低訴

博物館。矛頭為青銅鑄造,長29.5厘米,最寬5.5厘米。矛刃鋒利,正面有“吳王夫差自乍(作)用”銘文。其鑄造工藝精細為同類兵器所少見。

中國古代將戈和矛功能合為一體的格鬥用冷兵器∩戟柄和戟頭組成。戟柄為竹、木質,戟頭為金屬材料。早期使用的是戟是青銅質,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鐵戟。戟最長可達3米多,既能直刺、扎挑,又能勾、啄,是步兵、騎兵使用的重要利器。(見圖戰國三戈戟)

中國古代用於近距離砍和劈的單刃格鬥冷兵器∩刀身和刀柄兩部分組成。刀身狹長,刃薄脊厚。刀柄或長或短。刀是古代軍隊裝備的主要兵器。早期為石刀,後來發展為青銅刀、鐵刀和鋼刀。其種類很多,有大刀、腰刀、環首刀等。

匕首

一種短小似劍的兵器∩刀身和刀柄兩部分組成。長20──30厘米,由單刃和雙刃之分“首短小易藏,從古至今一直是軍隊使用的冷兵器之一≈代軍隊中的特種部隊普遍用作防身自衛和野外生存的工具。

中國古代軍隊使用的一種打擊兵器⌒兩種形式:一種由錘頭和錘柄組成,錘頭為石質、銅質或鐵質,錘柄為木質,也有用鐵質的;另一種是在錘頭系一根繩索,靠士兵擲出打擊,稱流星錘。錘起源於早期人類捕殺野獸和採集野果,當時是在短木錘的頂端安一石塊以增加砸擊的量,而後發展為青銅和鐵製錘,併成為古代騎兵的重要裝備。

鄂爾多斯式銅錘頭

十八般兵器

中國民間對古代兵器的泛稱。其名稱來源於十八般武藝,具體說法不一,最常見的是指刀、槍、劍、戟、斧、鉞、叉、矛、盾、弓、弩、鞭、鐧、撾、殳、鈀、綿繩、白打。

古代軍隊使用的手持防護器具。形狀有長方形、梯形或圓形。材料為皮革、木材、藤條或金屬等。大盾高約米,寬約0──80厘米;小盾高約0厘米,寬約40厘米≤作為一種防護兵器使用歷史悠久,至今仍是單兵防護的必備器具。

中國古代軍隊用於鉤殺和啄擊格鬥的冷兵器∩戈頭和柄組成。戈頭為青銅鑄造→多為竹、木質,長度通常為米左右,最長超過3米。戈盛行於中國商代至戰國時期。戰國晚期,鐵兵器使用漸多,逐漸淘汰了青銅戈,至西漢以後已絕跡。

鎧甲

古代軍隊將士身上穿的防護器具。最初是以藤木和皮革等原料製造,十分簡陋;後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青銅和鐵製鎧甲,可以有效地防禦青銅和鐵製兵器的攻擊⌒的鎧甲還巾有金、銀,顯得富麗華美。古代鎧甲由3部分組成;甲身、甲裙和甲袖。甲身固定編織,甲裙和甲袖可以上下伸縮,便於作戰。河北省出土的一種鎧甲,由2589個金屬片編成,總重.85千克≈代火器出現以後,作為防禦冷兵器的鎧甲隨之消失≈代軍隊裝備的頭盔和尼龍防彈衣等,則是古代鎧甲的發展。

火器

泛指利用火藥等的燃燒、爆炸作用或發射的彈丸進行殺傷和破壞的兵器。如中國古代的火、火箭、火槍、火銃、火炮和現代的槍≮、炸彈≈榴彈、地雷、水雷等。火器的出現和使用是武器發展的一大飛躍。火器比冷兵器威力大,破壞作用強。

鐵火炮

中國宋、元時期軍隊裝備的鐵殼爆炸性火器≈稱震天雷∶生鐵鑄成外殼,形如罐子、合碗等不同樣式,內裝火藥,並留有安放引火線的小孔。點燃後,火藥在密閉的鐵殼內燃燒,產生高壓氣體,使鐵殼爆碎傷人,是當時威力較大的一種火器,廣泛用於攻守城戰、水戰和野戰〈其大小和用途不同,有的用拋擲,有的以手投放,也有的從城上推下。宋、元時期,軍中多裝備有鐵火炮。明朝以後,在鐵火炮的基礎上,爆炸性火器有了進一步發展,陸續出現了地雷、水雷和爆炸性炮彈。

火球

中國古代戰爭中使用的一種球狀拋擲火器。使用時將其點燃,拋至敵方,以它所產生的火焰、毒煙殺傷敵方人馬及燒燬敵方營房。火球出現於宋代初年(公元000年前後),宋靖康元年(2)金軍進攻宋都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時,雙方曾大量使用。製作方法是將含硝量低、燃燒效能好的黑火藥團和成球狀,有的還摻入有毒或發煙物質及預製殺傷元件,用紙或麻包縛數層,外敷松脂,以防潮和助燃。火球主要用於攻守城池作戰。古代戰爭中使用的有霹靂火球、蒺藜球、毒藥球和煙球等多種球形火器。

火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