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穆順的舉動,劉謙軍也沒有理會,一直等到穆順到了晉陽之後,劉曄才帶領大軍來到晉陽,光明正大給了張揚三個選擇。
第一,張揚軍向劉謙軍投降,隨後張揚軍可以享受劉謙軍一切待遇,然後和劉謙軍一起向西運動殲滅匈奴。
第二,劉謙軍可以給張揚軍開啟東去的道路,讓張揚軍平平安安離開幷州,不過張揚必須答應一個條件,就是讓劉謙軍在張揚軍宣傳西征匈奴的事情,主動加入劉謙軍的張揚軍士兵張揚不得干涉。
第三,張揚軍只要願意跟著劉謙軍和匈奴人打仗,可以保持全部建制,戰後願意加入劉謙軍歡迎,願意離開幷州去其他地方歡送。
張揚聽說之後,經過一天一夜思考,最終決定採用第二條。
如果沒有其他兩條,實在堅持不下去投降劉謙軍也不是不行,只是有了其他兩個條件,張揚絕對不會採納第一條的投降。
當然,第二條和第三條必須建立在劉謙軍講信用的基礎上,但是關於劉謙軍信用的問題張揚最不擔心,不說以前傳說的劉謙如何一諾千金,看看最近劉謙軍願意用冀州兌換高順就知道了劉謙軍的信用。
第一條沒有采納的必要,第三條在張揚看來也有問題。
第三條表面看起來非常好,可以讓張揚保持建制,好像對張揚非常實惠。但是就因為條件太好,才讓張揚懷疑劉謙軍一定包藏禍心,一定是想在戰鬥中消磨他的實力。處處讓他啃硬骨頭,說不住匈奴人沒有死光他就成了光桿司令,甚至小命也沒有了。
第二條張揚也知道有弊端,不過在沒有援軍被包圍情況下,這一條相對還是他最能夠接受的。弊端在於張揚軍是由幷州子弟組成的,而幷州子弟多少都對匈奴人懷有仇恨,很多人都恨不得把匈奴人滅族。
眼下,劉謙軍用捨棄冀州幽州集中兵力的旗號攻伐匈奴,非常符合幷州子弟的價值觀,肯定能吸引幷州子弟踴躍加入劉謙軍。不過,張揚也有他自己的考慮,這支軍隊他畢竟帶領多年,很多士兵因為利益感情等原因,不會輕易被劉謙軍忽悠走,故而張揚咬著牙才選擇了第二條。
事實的結果是張揚不知道劉謙軍中有一個教導系統,更是從來沒有領教過教導系統洗腦的厲害。在教導系統帶著許多榜樣現身說法,在老神棍無數法術及對劉謙神話下,張揚僅存的兩萬人馬硬是被忽悠走了,最後只留下張揚穆順和身邊兩百多個鐵桿跟隨者。
不得不提的是,少年張遼也參加了劉謙軍,只是張遼當時明確告知襄楷,消滅光匈奴人戰後他還是會去尋找心中的戰神呂布,襄楷哈哈一笑就點頭答應了。
吸納完張揚的部隊,劉曄根本不在乎苦著臉離開幷州的張揚等人,快速下達了一串串戰鬥命令。
在各項軍事命令下,原來的五萬騎兵和剛剛收整張揚的八千騎兵及七千多踴躍參加報名的騎兵新軍,立即從西河郡穿過雲中郡向五原郡和朔方郡運動。一邊行軍一邊武裝打擊不歸順的地方政府,命令各級郡兵立刻把守黃河渡口防止匈奴人向北逃竄。
騎兵行軍途中,只攜帶十五天的軍需,其他軍需由各級地方政府負責,不足之處以戰養戰。隨後幾天,幽州和冀州籍士兵家眷親屬到達幷州,其中有騎射功底青壯在教導系統及親人鼓動下參軍,他們和雁門郡五原郡雲中郡等擁有騎射功底的青年組成騎兵第二梯隊。他們主要任務負責主力騎兵的後勤徵集工作,必要時候也會投入戰鬥,有了他們的參與,騎兵後勤問題得到了很大的補足。
騎兵出動的同時,八萬步兵主力也開始向西河郡上郡進發。
這些步兵也就是劉謙軍在幷州能夠調動的最大兵力,其中包括壺關一部分老兵和幷州諸郡的步兵和原張揚軍。由於劉謙軍和呂布軍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為了一舉消滅匈奴人不讓匈奴漏網,劉曄大膽讓從冀州幽州移民中徵召一批新兵,讓他們負責把守壺關等地,讓老兵全部參加這次偉大的戰役。
與此同時,剛剛穩定下來的司隸河東郡,也經歷著一次長途行軍,他們是由原來的河東郡郡兵和一些劉謙軍組成,總兵力共兩萬餘人,加上運送物資的民夫,總人數超過了五萬人。他們將從河東出發,渡過黃河之後進入幷州上郡,然後到達上郡長城一線加強漢軍的防守,必要時走出長城參與戰鬥。
這支兩萬人的軍隊的行程大概在一千里左右,在古代已經屬於長途行軍,之所以出兵兩萬需要三萬多民夫,這在古代也屬於沒辦法的事情。
認真說來,兩萬人馬行軍千里需要兩倍民夫已經是件了不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