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和唐可以用這種口氣說話,而且能說到做到,高句麗就不行,這又是為什麼呢?'39'
文化的優劣。
請問,文化有優劣嗎?
一般地說,就性質和品質而言,文化無優劣。文化就是文化。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方式,任何文化都有存在的理由和權利,也不具備可比性。因此,我們不能說某種文化是優質的,另一種或另一些是劣質的。
但,品質無優劣,形勢卻有,態勢也有。換句話說,世界上沒有優質文化或劣質文化,卻有優勢文化,也有劣勢文化。優勢肯定優質,也肯定強勢。劣勢雖未必劣質,卻肯定弱勢。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成為世界性文明的是隋唐而非其他,根本原因就在這裡。'40'
不過,這裡面還是有問題。
問題在於優勢不是永遠的,具有優越性也不等於一定具有世界性。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中華文化怎樣才能長期保持優勢,處於弱勢的其他文化又將何以自處?
東亞各國各民族,都面臨選擇。
突厥、回紇和吐蕃選擇了堅守。他們雖然也懂漢語,識漢字,使用的公共語言卻獨立自主。儘管突厥文源自粟特,回紇文源自突厥,吐蕃文則以印度文字為母體,但是總歸是他們自己的。同樣重要的是佛教和道教始終未能進入突厥社會,回紇乾脆選擇了摩尼教,吐蕃則在同時引進印度和漢傳佛教後創立了自己的宗教系統,並延續至今。
這不難理解。
的確,面對大唐的強勢,缺乏深厚積累的他們不能不充滿警覺並堅守陣地,以免被高度發達又極具傳播力的漢文明吞沒。然而有趣的是,同樣弱勢的日本和新羅,卻選擇了全盤漢化的文化戰略,不惜在日文和韓文創造之前大量直接使用漢字,唯恐不能與中華文明有著共通的文化標識。他們也爭相引進漢傳佛教,與突厥、回紇和吐蕃正好相反。
選擇決定命運。總想與隋唐保持距離的突厥和回紇在歷史舞臺上功成身退,與中華若即若離的吐蕃以特色鮮明的姿態融入了民族大家庭,全盤漢化的日本和新羅則最終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驀然回首,真讓人感慨萬千。'41'
大唐同樣面臨選擇。
沒錯,公元7世紀的大唐有著令人羨慕的文化優勢。兩千年前開創的古老文明,在經歷了四百年的磨難後,又被五胡和鮮卑注入新鮮血液,從而兼具了農業民族的沉穩和遊牧民族的血性,比當年的兩漢更加優質和強勢。這時,他們就算關起門來孤芳自賞,衝出國境耀武揚威,或者居高臨下地目空一切,恐怕也沒有太多人好意思批評。
大唐卻選擇了開放和包容。
開放是對外而言的。任何人都可以進來,想學什麼就學什麼,想要什麼就給什麼。包容是對內而言的。任何外來文化都能為我所用,國民則完全可以各取所需。沒有限制,沒有區別,沒有條條框框,沒有清規戒律,只有博大胸懷。
這是自信的表現。
歷史學家已經發現,一個王朝和國家,越是政權不穩統治動搖,就越是對內拼命鉗制,對外頑固排斥。相反,如果相信自己的政權穩如泰山,自己的文化浩如滄海,那就會開啟所有的門窗,對外來文化一視同仁地照單全收。'42'
不能不欽佩唐人。他們有優勢,也有優越性,卻沒有優越感,反倒對外來文化表現出好奇心,對其他民族表現出平常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仗勢欺人。因為他們相信,任何文化都不能顛覆我們的傳統,只能成為自己的養分;他們也相信,文明不是私有財產,它屬於天下人。
這才真叫大國風度。
現在可以作一個總結了:農業帝國原本就有擴張性,隋唐又是混血王朝,更兼挾中華文化之優勢,以開放的姿態和相容的心態面對現實,這就是他們創造出世界性文明的三大原因。與拜占庭、阿拉伯併為三大帝國,也就不足為奇。
那麼,三大帝國又會有怎樣的故事呢?
本卷終
請關注下卷
本卷大事年表
581年(隋文帝開皇元年),北周靜帝讓位於隋王楊堅,北周亡。楊堅稱帝,是為文帝,國號隋。楊堅以長子楊勇為皇太子,封次子楊廣為晉王,任幷州主管,年十三歲。
582年(開皇二年),南朝陳宣帝卒,子陳叔寶繼位。
583年(開皇三年),廢九品中正制,東西突厥分裂。
584年(開皇四年),鑿廣通渠,引渭水至潼關。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