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部分(1 / 4)

小說:大唐探幽錄 作者:無組織

直到阿弦拿著方才呈給武后的那一樣東西來找他,一切才終於連貫起來:藍名煥的那些“狂語”,他忽然出現在趙彥府外,以及從未到過大理寺的藍名煥、竟無師自通地找到大理寺的那間院房……

狄仁傑抬頭:“臣跟女官認為,藍大人口中的‘陛下’,並非指的是當今的陛下,他罵丘神勣‘小人’,也非是指丘大人,因為藍大人‘發病’的時候,並非真正的‘藍名煥’,而是聖後手中這一篇文字的主人——”

武后垂眸掃了一眼那一篇文的抬頭:

《大寶箴》——張蘊古。

作者有話要說:

若有知道張蘊古大大典故的小夥伴,就會知道這幾個伏筆的由來了。

說起來還有一件趣事不得不提,就是《大寶箴》裡內容提要的這句,很被雍正所喜,因此略改兩字:唯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貼在故宮養心殿,但真正的作者是張大人,則少為人知了。

第228章 面君面聖

含元殿中; 狄仁傑道:“藍大人發病之時; 並非是真正的藍名煥; 而是聖後手中這篇文字的主人——張蘊古。”

武后自然知道張蘊古乃是何人,張蘊古的生平起落,她甚至……比其他世人知道的更清楚一些。

——張蘊古; 太宗朝大臣; 太宗李世民繼位之初; 張蘊古上《大寶箴》一篇,文辭辛辣而鞭辟入裡; 太宗見之身為稱賞; 後出任大理寺丞。

這樣一位朝臣; 本前途大好; 卻因為一件事情而導致仕途中止,性命亦毀於一旦。

張蘊古為大理丞的時候,有河內人名喚李好德; 身患風疾。

發病之時就如今日的藍名煥病症相似; 會說出許多聳人聽聞甚至大逆不道的狂語。

當時李好德被拿入大理寺; 張蘊古身為主審官員,深知李好德所患病症,按照當時《唐律》,癲狂之症不會入罪,故而張蘊古胸有成竹,大意之下,甚至跟李好德透露了他不會被判刑之事。

不料這一大意; 卻招來殺身之禍。

當時的監察御史權萬紀得知此事後,認為張蘊古跟李好德私交甚厚,所以才刻意包庇此人,所以竟向太宗告發此情。

太宗李世民得知後,大怒,叫人拿下張蘊古,當即推出東市斬首。

當時還有大臣想要為張蘊古求情,太宗卻在氣頭上,竟下令說若有求情者,就跟張蘊古同罪!因此群臣都不敢再進言。

張蘊古就如此不由分說地被處決了。

但在此事之後,太宗怒氣消散,又查明李好德的確是有“狂症”的,竟是錯殺了張蘊古,太宗追悔莫及,卻已經無濟於事了。

就因為錯斬了刑官,太宗自警,便約束了以後的死刑執行法度,實行處刑之前“五復奏”的制度,用意是讓刑官們在批死的時候謹慎再謹慎。

這份用意自然是好的。

但雖然太宗一力想要彌補自己犯下的過錯,並且制定了看似更加嚴格的死刑複審之律,可因為皇帝一怒殺除刑官而引發的後患,卻是太宗始料未及的。

因為有張蘊古這“前車之鑑”,此後,那些主審刑案的官員們,因為怕“重蹈覆轍”,所以在審案的時候,儘量地嚴苛行事,這就讓那些原本罪罰輕的人、甚至無罪之人統統入罪,在張蘊古之事後,死刑的處決名單一度比之前數年高出幾倍!

是以這也算是太宗李世民當政之時的一處不太為人留意的汙點了。

狄仁傑跟阿弦說罷,牛公公在旁,已然呆若木雞。

武后的目光在手中的《大寶箴》上徘徊。

如果按照狄仁傑跟阿弦所說,那麼的確藍名煥的所有大逆言行都有了解釋,藍名煥口中的“陛下”,不是指的高宗,而是指的唐太宗李世民,而他所罵丘神勣“小人”之類,自也跟丘神勣沒什麼相干,自是罵的害他喪命的監察御史權萬紀。

而他先前所嚷“我是功臣不可殺我”,自也明白了。

一切都說的通,如此契合。

但……

短暫的沉默之後,武后似笑非笑道:“兩位愛卿的話,聽來頗為有趣。但是……只憑這些子虛烏有的推論,似乎不足以說服人心啊。”

狄仁傑跟阿弦對視一眼。

武后此刻的反應,倒也在兩人的意料之中。

狄仁傑道:“娘娘,世間玄虛之事,不能用一般常理推測。若非藍大人是‘張蘊古’,試問從未進過大理寺的他,怎會無師自通地穿過半個大理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