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騎,對陣吐蕃大將達延莽布支的八萬人,最終的戰果是蘇定方所部唐軍取得了大勝,達延莽布支所領的八萬餘吐蕃人,折損近半。
蘇定方在青海兩年,這兩年內,他以區區一萬人馬,對陣吐蕃十萬精銳。在蘇定方歸朝的時候,吐蕃這十萬人馬,只剩下不到一萬。
正因為有蘇定方創造了奇蹟,吐蕃人才沒將青海全部佔領,涼州、鄯州的形勢更以安定。
“如果那時候蘇定方手中的兵力更多一點,說不定吐蕃人就被徹底趕出了青海!”李晨不無遺憾地想。
第三十章我只是擔心這個
蘇定方手上的人馬太少,不足以將所有吐蕃人驅逐出青海,但他也將吐蕃人打怕了,吐蕃人不敢主動攻擊我大唐的邊關,形勢呈絞著狀態。
可惜的是,蘇定方在乾豐二年去逝,他去逝後第三年,薛仁貴兵敗大非川,青海的局勢平衡被打破,吐蕃軍隊一直處於攻的態勢,大唐軍隊被迫採取守勢。
隨後雖然有契苾何力這樣的名將鎮守青海,但契苾何力也在鎮守青海的時候病逝,大唐軍隊一直沒機會對吐蕃展開大規模的反攻。
李晨在讀到這些歷史的時候,曾有過感慨,那就是大唐朝廷對青海真的沒太放在心上,甚至大非川兵敗後依然如此,直到青海之戰失利後,才意識到問題不一般嚴重。在青海之戰大敗之前,派往青海領軍的,大多都是行將就木的老將。這些將領,都在青海老死。鄭仁泰病死於涼州,蘇定方死於青海,契必何力也是一樣。如今又派了一個七十幾歲的老頭劉仁軌,李晨忍不住想吐槽,大唐朝廷是不是把青海當作養老院,盡派這些在朝堂上很有名望的老傢伙來鎮守?
劉審禮終於從震驚中回過神來,他一雙虎目瞪著陷於沉思中的李晨,沉聲問道:“李公子,為何你會這般說?”
李晨呵呵一笑,不以為意地回答道:“這些原本就是我一直以來的所想,原本不敢說,但剛才劉尚書說了,無論想到什麼,都可以說出來,即使說錯了,你也不會怪罪。所以我就大著膽,把想到的這些都說了出來。”
“呵……”劉審禮馬上想到了剛才自己對李晨所說的,也只能尷尬地笑笑。“小子,讓你說想法,並不是讓你抨擊先皇和當今皇帝在待吐蕃事上所作所為,”劉審禮腹誹了一句後,馬上轉移話題,“李公子,這些事,都已經發生了,我們聲討也沒有用。如今形勢嚴峻,你覺得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手段,才能遏制吐蕃人,在青海的爭奪中戰,取得勝利?”
雖然驚愕於李晨對太宗皇帝及如今朝廷所採取一些對吐蕃策略上的批評,但劉審禮聽了這些話後,還是挺受震撼。可以說,他基本認同了李晨所說,吐蕃國力的增強,與文成公主的下嫁確實有很大的干係,至少劉審禮認為,這讓吐蕃人的聲望得到了提高,有很多部落因為吐蕃得到大唐皇帝的賜婚,而僕從於吐蕃人。至於大唐陪嫁之物,幫助吐蕃人提升了國力,聽李晨這麼一說,劉審禮也基本認可。
李晨能想到這些他們想不到的東西,劉審禮再不會把李晨當作一個無關緊要的少年人看待了。
這個年輕人,真的不同一般,劉審禮進一步感興趣,他不但沒有責怪李晨的妄言,而且還很想聽李晨在青海、吐蕃的事上發表更多的
見解。他相信,能說出剛才這一番驚世駭俗話的人,肯定還有更讓人驚歎的言論發表。
“劉尚書,我覺得,我們錯過了太多的機會,現在依然沒把吐蕃人當作真正的敵人看待,”李晨說的非常嚴肅,“如今的吐蕃已經今非昔比,但他們依然有短板。”
“什麼短板,李公子請儘管說來,”劉審禮的興趣,進一步被挑逗了起來。
“吐蕃人雖然從我大唐這裡得到了不少先進的技術,但許多技術,他們依然與我大唐有差距,在一些物產方面,差距也很大。因為物產的差距,有而導致技術上進一步拉大差距,就比如鐵的冶煉。吐蕃人鐵的冶煉技術遠不如我大唐,他們國內鐵礦的產量根本沒辦法與我大唐相比。要是我所料不差,吐蕃人在製作武器和弓箭上,並沒有足夠的鐵,他們想得到更多的鐵,就透過交換,從我大唐獲得。要是我大唐嚴格控制與吐蕃人的貿易,不讓鐵器,刀劍、弓箭等武器及其他軍事物資流於吐蕃境內,這個,青海鎮軍完全可以做到。”
劉審禮微微地點點頭,“這一點說的不錯,與吐蕃人的茶馬互市,應該取消了!”
“還要防止後續的技術繼續留入吐蕃境內,已經被吐蕃人得到,但還沒來得及利用的技術,應該想辦法消除。當然,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