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在麗江廣為分佈。中英合作復建專案……麗江與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合建的麗江高山植物園已於2001年5月18日奠基開工。麗江是雲南省重點林區之一,林業用地15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40。3%。麗江98。2%的國土面積屬金沙江流域面積,是國家實施天保工程的重點地區。豐富的植物資源為各種動物提供了生息繁衍的良好環境。據統計,全區共有獸類83種,佔雲南獸種類總量的29。6%;鳥類290多種,佔雲南鳥類總量的37。6%。麗江的藥材資源及其他可開發的生物資源也極為豐富,中藥材有444種,僅開發利用200多種;永勝的程海是中國唯一能天然生長螺旋藻的湖泊,目前已建成年產1000噸的世界最大的螺旋藻生產基地;山嵛菜、苦良姜等特色生物資源產業開發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四方街位於麗江古城的中心,有四個岔路口通往古城的出口,臨著酒吧一條街,熱鬧非凡,有好多攝影愛好者在此等待最佳時刻為古城留影。
麗江四方街自古稱為“大研”。這裡四周青山,壩內碧野,泉水縈迴,形同碧玉大硯,故有此命。始建於宋末元初。相傳因麗江世襲知府姓木,忌諱築上城牆後變作“困”字,故不修城牆。城區以四方街為中心,射出四條大道,每條主道都有巷弄相隨,巷弄四通八達,無死衚衕。
而如今艾斯也算是心情比較好,自掏腰包給劇組的眾人直接租下了一個超級大的仿古別墅,還別說,艾斯真想在這裡真正的買上一套,不過就是不指導有沒有門路了,他可算是披著老外皮的龍種,所以對於這種事情他還是略有所知的。
而當地的這種文化的演變在漢化程度最高的麗江古城反映的尤為明顯,在96年地震和隨之而來旅遊業的高速發展後,漢語的雲南方言逐漸替代納西口語成為古城社群的主流語言,而年輕納西夫婦也開始用漢語對子女進行教育。而在1990年以前的麗江,納西的口語在古城是一種預設的社會交流工具,即使子女在學校接受漢語的教育,但是納西家庭中和納西少年之間卻都用納西語進行交流。1996年旅遊業的蓬勃發展給麗江的民眾帶來信心,而在商業利益驅動下漢語的方言替代納西口語成為麗江(古城)的交流工具,這則使納西傳統文化的前途顯得更為嚴峻。不過隨著打跳歌、納西淨地、東巴吉日經等納西語歌曲風靡古城,意味著納西本土文化的迴歸潮流正在興起。
如同今日漢族的父權社會,麗江壩區的納西家庭大多被男性所主掌,而與瀘沽湖的摩梭女性家長制有所不同的是,納西婦女承擔著比漢族婦女更沉重的家務和社會義務。
在麗江古城,四十多歲的男人養花養鳥甚為普遍,這給人以納西族過於滿足於現狀而不思進取的印象,其實,除了掌握家庭之外,這也和麗江傳統的商業經濟而非手工業經濟有聯絡。納西女性不僅要承擔家務,而且還要賺錢養家,在古城原先的四方街菜市場,操刀賣肉的絕大多數是中年婦女,而男性則在一旁收錢、觀看。80年代,《南華早報》的記者在古城關門口看到這一場景,以至於得出納西社群仍保留母系遺風的結論。
在1253年蒙古人征服麗江之前,麗江的納西和瀘沽湖的摩梭同處於母權社會,1253年以後傾向於中原漢文化的木氏逐步使納西家庭受到漢族父權制度的影響,1723年漢族的流官取代木氏家族統治麗江,大量的漢族的價值觀,包括父權社會的規範和父母包辦的婚姻制度開始盛行,納西婦女不僅失去了對家庭的掌握,同時由於戀愛自由和性的自由遭到儒家漢制的牴觸,納西少女情死的人數急劇上升,有些私定終身的男女則越過金沙江遷到摩梭社群,尋找自由的愛情。
1970年代以後出生的納西青年男女,已經不再遵從傳統的價值,他們和大陸的新新人類一樣,從西方湧入的文化中尋找納西祖先曾經擁有的自由精神。
納西族在歷史上曾經信奉過佛教,喇嘛教,道教。但是與一些生活方式深受宗教影響的民族不同,納西人並不篤信某一種宗教。在今天的麗江,即使在年老的納西人中,也很難找到很虔誠的信奉者。東巴教是納西古代的一種原始宗教,但它更富有精英色彩而不是一種平民宗教。
納西口語是麗江及壩區納西社群的主要的語言。而在麗江古城,漢族的雲南方言(也稱雲南話)是最廣為使用的語言,但在古城納西家庭中家庭成員之間使用納西口語。麗江的年輕一代都能講漢語普通話,有些從事旅遊業的青年則能講很流利的英語。由於有些老一代的納西老人曾經接受過教會學校的西式基礎教育,因此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