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小看這些小小的校刊,雖然印製粗糙,但所有的老師和同學都會讀。你的水平怎樣人家一眼就看出來了,你有一點點才氣,人家也會表示欣賞。所以,在校刊上寫文章更要認真,一篇出色的小札記,很可能就是你成功的起點。
(六)翻爛經典
昌平校區圖書館簡陋但是安靜,在大一下學期的時候,我除開吃飯睡覺和走路的時間之外,基本上都在圖書館裡。而到了週末,我會坐校車到北大圖書館去呆上一整天,並且借一本可以在一週內讀完的書回來。我很快熟悉了圖書館的各種資料庫,學會了光碟檢索,而很多同學到大四做論文時才第一次去檢索室。
前面我已經提到,對於本專業名教授的著作,有必要從大一開始就關注。那些本專業的權威核心期刊,每一期你無論如何都要翻一翻。大一的時候也許很多文章看不懂,但是沒關係,你可以先了解一下,哪些課題是大家都重視的熱點,一般通行的學術論文寫作規範是什麼樣的,甚至在翻閱雜誌的這個過程中,你將培養起對學科術語或者說“行話”的親切感。術語堆砌的文章未必是好文章,但對一個本科生來講,文章中恰當地使用術語卻是一大本事。
就文科學生來說,《中國社會科學》、《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新華文摘》和《人大影印資料》肯定是要經常翻翻的。甚至和理科的同學關注SCI一樣,我們也要關注CSSCI一類的學術Index。有一段時間,我甚至對圖書館裡幾十種大學學報全部瞭然於胸,你隨便講一個教授的名字,我會馬上說出他一兩年來都發了些什麼東西。當然,和那些早晨7點帶上幾個饅頭進入圖書館晚上十點再出來的同學相比,我的道行還淺得很。我有時候想,毛主席當年在北大圖書館當管理員的時候,雖然一個月只拿七八個大洋,雖然要受那些大牌教授的輕視,但他的知識、他的雄心壯志卻不斷地在增長。北大圖書館在這個湖南來的青年人眼裡,恐怕就相當於金庸小說裡的少林寺藏經閣。
老北大還有一個著名的傳說,講的是研究印度文化的金克木教授。他原本也只是圖書館的一個管理員,但是每次有名學者到圖書館借書,他都悄悄把人家列的書單記下來,一有空就按照這些書單自學,最後成就了很大的學問。
確實,看的東西多了,資訊足夠充分了,你才能判斷什麼樣的文章是“好”的,什麼樣的知識是“新”的,自己動手的時候才會更有把握。
跟蹤前沿、瞭解動態很重要,不過這些東西還是不可能構成你學問的基礎。透過看雜誌、看名教授的著作,聰明的你會發現哪些書是本專業的經典,而這些經典不僅僅要“翻”,還要爭取“翻爛”。你永遠不要說你在“讀”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你永遠都要說,我正在“重讀”《政治學》。
記得當時歷史系的班主任有一本舊版的《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這是陳寅恪先生的傳世之作。這個老師就對班上的學生講,大家都來抄這本書,誰抄得最漂亮就把書送給誰。結果他們班有好幾個女生都把書抄了一遍,而這些女生,後來也就是歷史系最“牛”的才女。
另外,我還在大一養成了讀報的習慣。國政系出錢為每個寢室都訂了一份《參考訊息》,儘管這個報紙也會有一些缺點,但是它資訊量大,所以我們看到的很多在電視上很神氣的國際問題專家,實際上都離不開這麼一份樸素的報紙。我想,學政治、學國際經濟的同學,都應該有讀“參考”的習慣。
張銳VS任羽中大一要完成的事
張銳VS任羽中:大一的時候,有幾件事情請你一定記著去完成。
張:我想細心的讀者已經發現我們有一些觀點不一樣,比方說我認為大一未必適合去讀經典,未必需要讀很多專業方面的東西,但你的想法是要儘快進入角色。
任:你說得很對,讀書是要講循序漸進,貪多嚼不爛。我的意思是,有興趣在學術上發展的同學,必須抓緊時間讓自己入門。大一就養成一些好的習慣,或者說讓自己的眼界開闊一點,以後會更有優勢。
張:也對,關鍵是要找準自己的方向。
任:我還想到了以下幾個事情,大一的時候應該記著做好。
第一,在大一就應該透過英語4級考試,並且開始準備考6級,尤其要抓緊時間擴大自己的詞彙量。高中階段掌握的詞彙太少了,要閱讀艱深一點的文獻必須背詞典。
第二是注射各種疫苗,比如乙肝疫苗。我有一個同學非常優秀,畢業時也完全有機會進入中央某部委,可就因為體檢查出是乙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