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一個戰鬥班配備一輛的原則,每個連配備十三輛猛士車。連長車和指導員車以及兩輛火力班車,其餘為步兵班戰鬥車。火力班也是唯一一個配備了兩輛車的班。營下面有三個步兵連和營部連,這麼一算,一個步兵營就得裝備40輛戰鬥車。
701團的人員和車輛管理也是和別的部隊不一樣。步兵連的猛士車全部由副營長兼任隊長的汽車隊負責日常的管理維護保養等等工作。訓練的時候,營部按照各連的訓練計劃調配車輛。換句話說,平時車輛由汽車隊說了算,訓練或者作戰,車輛由指揮員說了算。
這也就造成了各營汽車隊變成了各自的寶貝疙瘩,車輛寶貝兒,人員也寶貝。在這個時代會開車的人比後世的博士生還稀有,就更別說還懂維修保養了。所以下連的時候,汽車隊首先挑選,把文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全給挑走了,馬上就扔進了剛剛成立的培訓班裡,由廠家的技術人員開始加班加點地培訓。
還有一個問題,按照標準的配備車輛數量,每個營都有40輛左右的猛士車。按照最低的要求,每輛車一個駕駛員,每5輛車一個專業維修保養員,汽車隊就有了差不多50來號人。如果編制車輛增加,人員會更多。叫汽車排就有些不合適了。於是李路乾脆給它叫成汽車隊,級別要提高了,由副營長兼任隊長。
就戰鬥車輛來說,701團現有的兩個步兵營有**十輛猛士車,再加上團直屬隊,比如團直屬偵搜隊就有七八輛,701團一口氣裝備了100多輛猛士車。如果加上其他乘用車和後勤車輛,701團的汽車數量超過了200輛。這個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了普通的步兵團。
而且,大多數車輛都是最近陸續入役的,而且,都是除了戰鬥車,其他車輛都是紅汽出品!
光是買車就是一大筆軍費,如果不是有特別建設撥款支撐著,701團省吃儉用十年半年也湊不出這筆錢來。
關鍵還不在這,大家都知道買車容易養車難。人員的培訓以及從後勤單位調過來的專業技師就不說了,這兩百多輛車的後勤是一個非常耗錢的東西。
就說專門為這些車服務的部門吧。參謀處有監督組,勤務處有技術組,團直屬分隊有統一的專門管理車輛的汽車連,另外還有補給連、維修連。這些都是專業性很強的分隊,而且需要各種精密機械。還不是簡單的維修機械——戰鬥車上面可是搭載著各種輕重武器的。
猛士車可以視為一個平臺,基本型是步兵戰鬥車,一般只搭載了一挺7。62毫米通用機槍。這種型號的猛士車很像《黑鷹墜落》裡的悍馬車,車頂開了一個圓形艙口,士兵露出站在車裡露出小半個身子用安裝在車頂的機槍射擊。這跟武裝到牙齒的戰術突擊車是不同的,兼顧了載員功能。
另一種加強型則是裝備給火力班,用威力更大的12。7毫米高平兩用重機槍代替了7。62毫米通用機槍。這麼一來,一個步兵連至少有兩挺12。7毫米重機槍。
第三種則是火力支援型,敞篷了,載員艙被取消了,安裝了一門82毫米無後坐力炮,副駕駛前裝了一挺7。62毫米通用加強,車尾安裝了一具35毫米榴彈發射器。這是火力超級恐怖的猛士車,如果不是暫時沒有合適的,李路都想裝上迫榴炮了。只能先用著。
火力支援型主要裝備給營部連的火力排,是營屬重火力。
另外技術含量比較高的反裝甲型,指揮通訊型,偵察搜尋型等變型車,這些都還在最後的測試階段,暫時沒有裝備701團。
其實,就現在這個樣子,已經是陸軍中機動性最高的步兵團了。
車輛到位之後,李路馬上召開了訓練會議,並提出第一個要求,各連必須在上半年的訓練結束之前完成駕駛技能80%的普及率——李大團長要求戰鬥部隊每個兵都要會開車。為了做到這一點,他不惜把每月的燃油消耗量提高十幾個百分點。
戰鬥力強悍的部隊固然不是隻用錢堆就能堆出來的,但是沒有用錢堆,那是萬萬不能的。
訓練會議中,李路提出的第二點就是協同問題。好裝備要懂得怎麼用,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戰鬥效能。首先,李路重申了701團的建設目標——數字化快速反應部隊。
幹部們都理所當然地認為,所謂快速反應部隊不就是特種部隊麼,所以團長才按照特種部隊的訓練方式折騰701團的兵們。
但是,李路似乎早就想到了這一點,他很清楚地表達了一個意思:“和特種部隊相比,我們有直接介入正面戰場的能力,與普通步兵部隊相比,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