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的全力支援後,二度率領黨政代表團訪問我國,並前往朝鮮、寮國和南越考察。中國的建設成就令他們無比的震驚,中國對兄弟國家的援助效率更是讓他們讚歎。格維斯與王剛的會談取得了極大的成效。王剛相當敬佩古巴共產黨人堅韌不拔的革命精神,當離開美國上萬公里的不少國人談“美”色變時,只有1100多萬人口的古巴卻頂住美國的壓力,堅定地走社會主義的道路。古巴的戰略位置非常重要,中國要抗擊美國的封鎖和打擊,展開自己的全球安全戰略時,在美國的眼皮底下有這麼一個盟國是極為有利的。
古巴和中國的合作力度極大,雙方簽訂了“中古友好合作條約”、“中古經貿合作協定”、“中古保護和優惠投資協定”、“中古互免簽證協定”…可以說是結成了盟國。正因為古巴的經濟處於如此低的水平,我國的援助和雙方的合作取得的成績就特別的引人注目。我國給予的4億元的無償援助和大筆的低息貸款僅是應急的,還是要靠共同利用古巴的資源來發展生產、提高古巴的綜合國力和民眾的生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二項,一項是人員交流,突出的是規模巨大。
古巴的醫務人員數量相當大,因企業的大量倒閉,熟練工也有不少失業的,或在企業中效率底下地工作。我國保證聘用50萬的古巴員工,不僅到我國的企事業單位工作,而且到坦尚尼亞,以及拉美不少國家由我國投資的企業和醫院裡工作。這樣一來古巴就可以得到一筆可觀的僑匯收入。並且至少有近百萬古巴人離開了古巴,減輕了物質供應上的壓力。而我國則派遣了相當數量的醫學院學生付費請古巴培訓。不過數量更大的是各合資企業、獨資企業聘請的員工。二年後,中國移民的數量竟然達到了40萬之巨。美國人想對古巴下手的話,這是一支他們不得不考慮的力量。怎麼會有那麼多人去的呢?這就是第二項合作,名字非常平淡“甘蔗的精細加工和綜合利用”技術的實施。
古巴的甘蔗生產是非常有名的,它們的國旗上就有一把甘蔗刀。古巴的土地和氣候非常適宜甘蔗的生長,產量高,而榨糖的質量也相當不錯。高峰時,古巴有200萬公頃蔗田、155家糖廠,為了加速把甘蔗送到糖廠,竟然修築了11000公里的田間小鐵路,可以想見製糖業的規模,有200萬人依靠製糖和種植甘蔗為生。蔗糖的年產量曾經達到過700萬噸到1千萬噸,要知道那時古巴的人口也不過800多萬啊。人民的生活當然也不錯。不過美國的經濟封鎖對這樣的單一作物經濟的打擊很大,以前靠前蘇聯包銷全部的古巴糖,還勉強能維持。那時候我國曾經幫助古巴搞過水稻的種植,以解決部分的糧食問題,由於產值無法與種植甘蔗相比,並未獲得推廣。由於古巴不重視品種的改良、災害的預防,糖的產量也不斷下降。一旦前蘇聯解體,蔗糖的銷路也成了大問題,導致經濟陷入困境。到本世紀初,古巴不得不決定關閉71糖廠,另有14家只能生產甘蔗的副產品,124萬公頃蔗田改為種植糧食等經濟作物。
我國的專家組決心把“甘蔗精細加工”技術推廣到古巴,以提高甘蔗種植業的收益。這一技術可以說是淵源久長的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加拿大的一位發明家開發了這項技術,當時對它的評價很高,說它是甘蔗種植業的“革命性變革”。它的原理並不複雜,原先甘蔗-蔗糖的生產流程極為簡單,甘蔗成熟後必須快速收割,然後儘快地送往糖廠加工。糖廠的加工更為簡捷,甘蔗略加清洗後,一股腦兒往榨糖機中塞,糖汁經多道過濾和脫色處理,再去除水分就得到了蔗糖。如果不進行脫色處理就是“原糖”。我國的紅糖則不去盡“雜質”,也不脫色,有一股特殊的香味。至於榨去了糖汁的甘蔗渣,大致上只能做肥料了,據說秘魯曾經開發蔗渣生產紙張的技術,大概因為技術太複雜導致成本過高也未獲推廣。
“精細加工”則不然,它要求將甘蔗一根根地送入一臺特殊的機器,機器將葉子弄下來,單獨處理,把甘蔗表皮的一層果蠟刮下來,再把堅硬的表皮與果肉分離。這些分離後的部分就可以被分別處理:葉子經處理後可以新增到牛的飼料中去;果蠟可以用於食品工業;蔗皮的纖維強度較高可以得到利用;而純粹的蔗心榨出的糖汁過濾和脫色都會簡單得多,而且蔗渣沒有果蠟和外皮的摻雜,可以得到很好的利用,例如可以經過發酵製作酒精,或者徹底去除糖份後作造紙原料。
然而這項發明並未得到實用,它難以適應甘蔗的突擊性的大規模生產。眾所周知,甘蔗的榨季是相當短的,收穫的甘蔗根本無法儲存,必須突擊製成蔗糖,像古巴、拉美的不少產糖國家,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