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只能製成原糖出口到各國,再加工成白糖、方糖等。榨季一過這些裝置就閒置起來進行保養,以待下一年的榨季。榨季裡收割甘蔗的工人都缺乏,那裡能找到那麼多人向機器喂一根根的甘蔗呢?這項專利直到過了保護期也未找到一家大企業願意投資實施。
然而中國的一位年青農藝師左國成注意到了這項發明,詳細地進行了研究,還找到了發明家製造的樣品的資料。分析了這項發明的優點和存在問題,並與自己的夥伴制訂了一個在我國應用的方案。他認為我國的蔗田規模不如拉美那些國家的大,人力資源豐富,只要仿製出機器的樣品,由人工往機器填甘蔗,再分別利用各部分,能夠帶動那些相關的行業。可惜狂暴的文化大革命中止了他的研究。但是他仍百折不撓地在不斷完善帶動蔗農致富的這個夢想。直到本世紀初,在他退休之際才得到了一個機會。
在我國雲南邊陲,寮國、緬甸和泰北“金三角”是鴉片的重要產地,我國政府和國際禁毒機構為了杜絕毒品,資助當地農民種植甘蔗,由我國的糖廠收購生產的甘蔗。一開始效果很好,農民種植甘蔗並不比種鴉片收入少,因為鴉片的絕大部分利潤是由黑幫得到的。可是後來就難以提高蔗農的收入了,關鍵是糖廠的收益難以提高。左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