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3C遠遠地躲在後方250千米處的萬米高空實施預警指揮,它們的任務太艱鉅了,敵機有近200架,更要命的是原先殲-8M在高空播撒的幾百個空中“銀星”氣球,在時速超過100千米的高空西風的吹送下已經抵達戰區。預警機採用過濾低速目標的方法來排除它們的干擾,可惜效果不佳。理論上氣球的速度不會超過140千米/小時,可是它們不是園的氣球,而是有6個長度全不同的角,在高空遄流的作用下會高速滾轉,一些尖角的線速度與前進速度疊加就大大地超過這個值了。
解放軍空軍的陣營也很整齊,在巴士海峽附近組成了一道攔截線:3000米高度是48架殲-10,在它們後邊些是12架掛載電子干擾吊艙的殲-11,它們在8000米高度,不久6架艦載電子戰機EQ-6H在它們下方5000米高度,它們的干擾機功率比美軍的大得多;它們的前上方15000米高空有2架殲-6W無人機掛載電子戰吊艙負責偵察美軍的機載雷達和預警機的引數,再傳送給干擾機;8000米高度是60架殲-11和60架殲-7Z,它們是空戰的主力軍,還有36架殲-10H組成的艦載機聯隊與他們協同作戰;16000米高空有12架殲-11II和24架殲-8M。2架YJ-14M預警機的攔截線後方250千米處的11000米高度實施預警指揮。
從數量上看解放軍佔了相當的優勢,只是梅里斯絕對不會認為殲-7、殲-8之類的戰機也能算數,殲-10也不過是輕型戰機,而美軍的陣營當然“亮麗”得多,“猛禽”更是他手中的王牌。
那麼解放軍的預警機不是也會受到干擾嗎?是的。可是作為守方受到的影響就小多了。再說,在雙方僅靠目視空戰的情況下美軍還會有什麼優勢呢?美軍大吹大擂的優勢全是在超視距空戰和資訊戰。大家兩眼一抹黑那就幹吧。美軍的宙斯盾戰艦距離巴士海峽有將近300千米,它們的相控陣雷達功率比預警機可大多了,本來是作為艦隊區域防空的,此時敵機顯然不會來衝擊,也只能勉為其力地負責探測高層的敵機。美軍是不能再等了,剛才中共又一波空運機群抵達了臺灣。現在偵察衛星和預警機送來的資訊顯示中共又在準備大規模空運,而龐大的兩棲艦隊也在高速逼近臺島南端。指揮官一聲令下美機發起了衝擊,首要目標當然是對方的電子戰機。
美機新型的反輻射導彈能直接攻擊敵方雷達的地理位置,並不怕雷達的關機和跳頻,但顯然不能用於這個場合,電子戰機都在高速運動。於是F-15、“雄貓”開始強行突破,以便發射“哈姆”導彈。新型“哈姆”導彈抗干擾能力更強,有效射程更遠,工作頻率範圍更寬,射程已達60公里,速度達3馬赫,有三種作戰方式,即自衛、機遇和預定程式。其中機遇方式:在載機整個飛行過程中,導彈的導引頭均處在工作狀態。導引頭比機載雷達探測裝置的靈敏度還高,它存有各種威脅資料顯示給飛行員,使之向威脅最大的目標雷達發射導彈。“哈姆”導彈在1986年空襲利比亞的戰鬥中,命中率達100%。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與英制“阿拉姆”反輻射導彈一起,使伊拉克95%的防空雷達遭到厄運,而多國部隊飛機戰損率僅為0.68%,這在戰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問題是解放軍的空軍不僅前出攔截,而且那些電子戰機在後撤。
梅里斯沒有料到的是,美機可以按照預警機和宙斯盾雷達的指示出擊,我軍的戰機更可以在部署到蘭嶼島、亞米島和臺東-花蓮附近的海岸山脈高峰上的被動雷達指揮下攔截敵機。美機在全線壓上,甚至電子戰機也在緩慢推進。發射雷達制導的中遠端空空導彈那是沒有效率的,美軍相信他們的紅外目標定位系統以及“響尾蛇”的效能大大超過對手的。美軍預警機指揮官發現中共機群的中部似乎在回縮,美軍的前鋒會陷入對方的向心攻擊的陷井。不過他並不十分擔心,F-15、“雄貓”、F-18E“超級大黃蜂”、F-16的火控系統即使依靠紅外系統也能一次鎖定4-6個目標,可實施扇形攻擊。他們只要逼近到18千米處立即大開殺戒,對那些殲-7、殲-8、殲-10、殲-11狂射一通。美機的載彈量要遠高於中共的那些陳舊戰機。估計那時“電子黃蜂”上的新型“哈姆”也能到達60千米的射程處,只要能幹掉那些電子戰機,那麼阿姆拉姆又可以大開殺戒了。
“遭導彈攻擊,AA-12!”一馬當先的F-15中隊長葛洪度中校突然發出了驚呼,此時他們距殲-10中隊還有60千米,距那些在後撤電子戰機還有80千米呢。可是那些導彈已接近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