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千米的,而雷達告警接收機並未發出報警訊號。是機載紅外前視雷達根據導彈的尾焰探測到的。看來這些導彈是根據指令制導的,可是指令又是怎麼發出的呢?美軍指揮官馬上想到對方控制了臺軍的地面雷達,在探測狀態可以給出概略的位置,美軍的F-15同樣可以得到宙斯盾雷達給出的目標資料,問題是資料不精確。而在導彈的主動段彈載雷達又無法使用,導彈肯定要脫靶的。
就在此時實際情況給出了答案,美軍的電子戰機遭到了突然襲擊。幾秒鐘內“羅盤呼叫”和“電子黃蜂”紛紛被擊落,只有2架EF-18得以逃脫,也遭到了重創無法再實施干擾,倉惶逃到西表島降落。我軍的電子干擾也突然停止,美軍戰機趕緊開啟機載雷達赫然發覺自己已陷身大批導彈的攻擊中。令美軍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什麼戰機能透過美軍如此嚴密的監視網去奇襲那些電子戰機的呢?又是殲-6Z建立了奇勳。
在雙方機群對峙之初,4箇中隊的48架殲-6Z就沿著E-3預警機控制線的南部邊界在15米的超低空向東方滲透,在“銀星”和低速的掩護下以160千米的時速推進。當雙方同時啟動電磁干擾後,他們更是如魚得水立即加速,根據預警機和被動雷達的指示,24架繞到了EC-130H、EF-18和RC-135的後方,另外24架則繞到了24架低空F-16的後方,後者正在全神貫注地掃視前方的海面呢,原來梅里斯得知了北部的F-16中隊全軍覆沒的噩耗,立即指令F-16加強對低空海面的搜尋。於是有12架F-16降到了1000米的低空,此時機載雷達遭干擾無法使用,飛行員只能以前視紅外雷達來探測。他們哪裡會想到有殲-6Z操他們的後路呢。
攻擊美軍電子戰機的殲-6Z分成3支,首先是6架以一對一的方式攻擊6000米高度的EC-130,實際上他們拉起不久目標就落入了PL-15的射程,但是他們沒有發射導彈,而是以60度的仰角大開加力追殺過去。當接近到3500米時發動機的尾焰終於啟用了EC-130的紅外報警器,可惜EC-130的最大速度只有600千米/小時,作為運輸機機動性也絕對無法與中低空效能優越的殲-6Z抗衡,殲-6Z已接近音速,很快逼近到2500米的距離,飛行員都取4管連發,電鈕一按剎那間60發炮彈閃電般地飛向目標,空中爆起了6團火球。
第2支突擊隊是16架目標是8000米高度的EF-18,他們的任務要艱鉅得多。EF-18與F-18E超級大黃蜂在飛行效能上並無差別,僅是掛載了電子戰吊艙而已,它的最大速度為1。8馬赫超過了殲-6Z呢。所以12架殲-6Z逼近到6000米時,立即發射PL-15紅外影像格鬥導彈,實施大角度的夾擊。另4架則繼續高速推進準備攻擊漏網的“超級大黃蜂”。EF-18的被動防禦系統和機動飛行能力都相當出眾,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仍有5架逃脫了導彈的追殺。不過激烈的機動使他們陣形混亂,有3架的航向竟然轉了180度,我軍的4架掠陣的殲-6Z全都佔位成功,瞄準這5架殘存的目標又是8枚PL-15。
只是電子戰機的呼救訊號已經驚動了上方的F-18E,他們的前視紅外雷達很快探測到了這些殲-6Z,立即就發射“響尾蛇”進行攔射。所以那2架被重創的“電子黃蜂”才得以逃生。有4架殲-6Z未能擺脫“響尾蛇”的攻擊。
第3支突擊隊是6架殲-6Z攻擊15000米高度的“聯合鉚釘”,任務最艱鉅,那已經接近他們的升限。唯一的優勢是RC-135的速度慢、機動性差,機身龐大、目標明顯。他們追到6千米高度時也被美軍的前視紅外系統發現了,地面指揮雷達傳送的圖象顯示有12架F-18E追殺過來,RC-135也開始加速逃逸。他們不為所動,繼續加速。當他們的紅外防衛系統發現有大批響尾蛇已經追殺到3500米時,他們已經距“聯合鉚釘”只有7千米了,立即發射PL-15夾擊,是6枚導彈攻擊1架。那些“鉚釘”使盡渾身解數,熱焰彈、高壓氙燈、拖曳誘餌,都沒有頂用,至少身中3-4彈,爆燃的火球最大。殲-6Z則停噴燃油,俯衝滑行,並投射熱焰彈,只有2架沒有擺脫導彈的追蹤。
殲-6Z大隊出色地完成了打擊美軍電子戰機的艱鉅任務為“3·21”空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另2箇中隊的殲-6Z突襲F-16也獲得了輝煌的戰果,那些F-16正在1000米高度苦苦搜尋在“銀星”堆中的目標,沒想到自己已經被後下方的殲-6Z跟蹤。我軍飛行員拉起機頭加速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