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部分(2 / 4)

小說:三體全集 作者:片片

幻的差距,實際上是市場化程度的差距。美國科幻從期刊到圖書到影視再到遊戲和玩具,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動力十足;而我們的圖書出版卻仍然處於這樣一種局面:讀者的閱讀需求不能滿足的同時,出版者卻感嘆於科幻書那區區幾千冊的銷量。結果,我們基本上只有為熱愛而創作的科幻作家,鮮有為版稅而創作的科幻作家。這不是有責任心的出版人所樂於看到的現狀。

科幻世界作為我國最有影響力的專業科幻出版機構,一直致力於對中國科幻的全方位推動。科幻圖書出版是其中的重點之一。中國科幻需要長遠眼光,需要一種務實精神,需要引入更市場化的手段,因而我們著眼於遠景,而著手之處則在於一塊塊“基石”。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對於基石,我們並沒有什麼限定。因為,要建一座大廈需要各種各樣的石料。

對於那樣一座大廈,我們滿懷期待。

心事浩渺連廣宇

嚴鋒

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新發現》雜誌主編

多年以後,我還回記得看完《三體》的那個秋夜,我走出家門,在小區裡盤桓。鉛灰色的上海夜空幾乎看不到幾顆星星,但是我的心中卻彷彿有無限的星光在湧動。

這是一種奇異的感受,我的視覺、聽覺和思維好像都被放大、重組和牽引,指向一個浩瀚的所在。

即使沒有光汙染,身在北半球中緯度的我也不可能看到半人馬座。但是在《三體》之後,我卻覺得自己與那看不見的星系中子虛烏有的三星有了一種近乎真實的聯絡。

從一開始,劉慈欣就被人視為中國的硬科幻代表。要知道,這是一樁吃力不討好的活兒;在當今這個微小化、朋克化和奇幻化的世界科幻文壇,相當不與時俱進。但大劉彷彿是下定決心為中國科幻補課一般,執著地用堅實的物理法則和潮水一般的細節為我們打造全新的世界,這些世界卓然成形,栩栩如生地向我們猛撲過來。

《三體》是一部多重旋律的作品:此岸、彼岸與紅岸,過去、現在與未來,交織成中國文學中罕見的復調。故事的核心竟然是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文革。當主流文學漸漸遠離了這個沉重的話題,大劉竟然以太空史詩的方式重返歷史的現場,用光年的尺度來重新衡量那永遠的傷痕,在超越性的視野上審視苦難、救贖與背扳。這一既幻思又現實的文學的中國版《天路歷程》,瘋狂而冷靜,沉重而壯闊,絕望而超脫。

文革僅僅是《三體》的起點,我個人認為,書中最精彩的部分是以虛擬遊戲的方式展示的三體世界歷史。三體星系由於擁有三顆太陽,其不規則運動使得三體文明的生存條件極為嚴酷。為了應對變幻莫測的自然環境,他們隨時可以將自己體內的水分完全排出,變成乾燥的纖維狀物體,以躲過完全不適合生存的惡劣氣候。對於這個極為奇幻的想象世界,大劉充分發揮了他在硬科學上的特長,賦予這個世界完全真實可信的物理特性和演化發展規律。作為一個電腦工程師,大劉甚至設計了一個三體程式,來模擬宇宙文明間的相互關係。

這是一個遊戲,遊戲背後是一個遙遠星際文明二百次毀滅與重生的專奇,遊戲由中的人物卻是孔子、墨子、秦始皇、伽利略、葛力高利教皇、牛頓、愛因斯坦……古今中外各路人馬走馬燈似的上場。這是一場跨越時空的狂歡,歷史、文革、三體又構成了另一個意義上的三體關係,它們之間遙相輝映而又撲朔迷離,在最不可思議的生存景象中蘊涵著觸手可及的現實針對性,把三體系統的複雜性發揮得淋漓盡致。

要是換了別人,《三體》寫到這個程度,大可滿意收場了,但是對大劉來說,好戲才剛剛開始。在《三體II·黑暗森林)中,地球、三體和宇宙更高階文明構成了一個更大規模的三體結構。面對三體人令人難以置信的科技和前來毀滅地球的龐大艦隊人類舉全球之力,制訂了“面壁計劃”,由四位“面壁人”獨立設計四套反擊方案。說真的,其中每一套對策都構思獨特、氣勢磅礴,令人拍案叫絕。放到其他人的作品中,每個都可以作為構築大結局的終極解決方案。但對大劉來說。這些都只不過是鋪墊和浮雲

假如在太空中存在著無數的文明,它們之間應該是什麼樣的關係?大劉別出心裁地設想了一門“宇宙社會學”,專門研究這個問題。宇宙社會學設定兩條公理:“第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乍一看這“公理”很俗很平淡很沒意思。但等到最後底牌翻出來絕對震死你。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