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3 / 4)

小說:三體全集 作者:片片

她接著又算出了電磁輻射由木星到達太陽;再由太陽到達地球的時間;兩者相差正是十六分四十二秒!葉文潔翻出了以前自己搞出的太陽結構數學模型;試圖從理論上找到一些蛛絲馬跡。她的目光很快鎖定在太陽輻射層中一種叫〃能量鏡面〃的東西。從日核反應區發出的能量開始是以高能伽馬射線的形式發出;輻射區透過對這些高能粒子的吸收;再發射實現能量傳遞;經過無數次這種再吸引再輻射的漫長過程(一個光子脫離太陽可能需要一千年的時間);高能伽馬射線經過X射線;極紫外線;紫外線逐漸變為可見光和其他形式的輻射。這些是在太陽研究中早已明確的內容。葉文潔的數學模型產生的一個新結果是:在這些不同頻率輻射的轉換之間,存在著許多明顯的介面,輻射區由裡向外,每越過一個介面.輻射頻率就明顯下降一個等級,這與傳統觀點認為輻射區的頻率是漸變的有所不同。計算表明;這種介面會將來自低頻側的輻射反射回去,於是她就想了那麼—個命名。

葉文潔開始仔細研究這一層層懸浮在太陽電漿海洋中的飄忽不定的薄膜,她發現,這種只能在恆星內部的高能海洋中出現的東西.有許多奇妙的性質,其中最不可思議的是它的“增益反射”特性.而這與太陽電磁輻射之謎似乎有關。但這種特性過分離奇,難以證實,葉文潔自己都難以置信.更有可能是令人目眩的複雜計算中產生的一些誤導所致。

現在,葉文潔初步證實了自己關於太陽能量鏡面增益反射的猜想:能量鏡面並非簡單地反射低頻側的電磁輻射,而是將它放大了!以前觀測到的那些在狹窄頻段的神秘突變,其實是來自宇宙間的輻射被放大後的結果.所以在太陽表面觀察不到任何相應的擾動。

很可能.這一次,太陽收到木星的電磁輻射後又發射出來,只是強度增加了近億倍!地球以十六分四十二秒的時間差分別收到了放大前後的這兩次輻射。

太陽是一個電波放大器!

這裡出現一個問題:太陽每時每刻都在接收來自太空的電磁輻射.包括地球溢位的無線電渡,為什麼它只放大其中的一部分呢?原因很明顯:除了能量鏡面對反射頻率的選擇外.主要是太陽對流層的遮蔽作用。表面沸騰不息的對流層位於輻射層之上;是太陽最外一層液態層。來自太空的電波首先要穿透對流層才能到達輻射層的能量鏡面;進而被放大後反射出去。這就需要射入的電波在功率上超過一個閾值;地球上的絕大部分

的無線電發射都遠低於這個閾值;但木星的電磁輻射超過了…………

紅岸的最大發射功率也超過了這個閾值!

日凌干擾問題仍未得到解決;但另一個激動人心的可能性出現了:人類可以將太陽作為一個超級天線.透過它向宇宙中發射電波.這種電波是以恆星級的能量發出的,它的功率比地球上能夠使用的全部發射功率還要大上億倍。

地球文明有可能進行Ⅱ型文明能級的發射!

下一步.需要將那兩次木星電磁輻射的波形與紅岸受到的日凌干擾的波形相對照,如果吻合.這個猜想就得到了進一步的證實。

葉文潔向領導提出要求,要與哈里·比德森聯絡,取得那兩次木星電磁輻射的波形記錄。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渠道不好找,還有眾多部門的一道道手續要辦,弄岔一點就有裡通外圍的嫌疑,葉文潔只好等待。

但還有一個更直接的證實方法:紅岸發射系統以超過那個閾值的功率直接向太陽發射電波。

葉文潔找到了領導,提出了這個要求,但沒敢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那太玄乎了,肯定遭到否決,她只是說這是一次對太陽研究進行的試驗,將紅岸發射系統作為對太陽的探測雷達.透過接收回波來分析反映太陽電磁輻射的一些資訊。雷志成和楊衛寧都有很深的技術背景,想騙他們不容易,但葉文潔說出的這項試驗,在西方太陽研究中確實有過先例,事實上.這比正在進行中的對類地行星的雷達探測在技術上還簡單

些。

“葉文潔呀,你越來越出格了,你的課題,在理論上搞搞就行了,有必要弄這麼大動作嗎?”雷志成搖搖頭說。

“政委,可能有重大發現。實驗是必須的.?只這一次。行嗎?”葉文潔苦苦央求道。

楊衛寧說:“雷政委,要不就做一次?操作上好像沒什麼太大困難,回波在發射後傳回要……”

“十幾分鍾吧。”雷志成說。

“這樣紅岸系統正好有時間轉換到接收狀態。”

楊衛寧和葉文潔一時瞳目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