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衛星相比,紅岸所受的凌日干擾出現的時間更頻繁.也更嚴重。實際的紅岸系統又比原設計縮水了許
多.監聽和發射系統共用一個天線.這使得監聽的時間較為珍貴,日凌干擾也就成為一個嚴重問題了。
揚衛寧和雷志成的想法很簡單:搞清太陽發射的電磁渡在監測波段上的頻譜規律和特徵.用數字濾波濾掉它.就可捧除干擾。兩人都是技術專家,在這外行領導內行的年代,這是難能可貴的。但楊衛寧不是天體物理專業的.雷志成則是走政工道路的人,在專業上不可能知道得太深。其實太陽電磁輻射的穩定只侷限於包括可見光在內的從近紫外到中紅外波段.在其他的波段上.它的輻射是動盪不定的。葉文潔首先明智地在第一份研究搬告中明確一點:在太陽黑子、艘斑、日冕物質拋射等太陽劇烈爆發性活動期間.日凌干擾無法排除。於是,研究物件只侷限於太陽正常活動時紅岸監測波段內的電磁輻射。
基地內的研究條件還是不錯的,資料室可以按課題內容調來較全的外文資料.還有很及時的歐美學術期刊;在那個年代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葉文潔還可以透過軍線.與中科院兩家研究太陽的科研單位聯絡.透過傳真得到他們的實時觀測資料。
葉文潔的研究持續了半年,絲毫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她很快發現.在紅岸的觀測頻率範圍內,太陽的輻射變幻莫測。透過對大量觀測資料的分析.葉文潔發現了令她迷惑的神秘之處:有時.上述某一頻段輻射發生突變時,太陽表面活動卻平靜如常,上千次的觀測資料都證實了這一點。這就銀令她費解了。短波和微波頻段的輻射不可能穿透幾十萬公里的太陽表層來自太陽核心.只能是太陽表層活動產生的,當突變發生
時.這種活動應該能夠觀測到.如果太陽沒有相應的擾動,這狹窄頻段的突變是什麼引起的?這事讓她越想越覺得神秘。
研究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葉文潔決定放棄了。她在最後一份報告中承認自己無能為力。這件事情應該比較好交待的,軍方委託中科院的幾個單位和大學進行的類似研究都以失敗告終.楊衛寧不過是想借助於葉文潔的過人才華再試一試。而雷志成的真實想法就更簡單了.他只想要葉文潔的論文。這項研究理論性很強.更能顯示出他的水平和層次。現在.社會上瘋狂的浪潮漸漸平息.對幹部的要求也有了一些變化.像他這
樣在政治上成熟、學術上又有造詣的人,是奇缺的.當然前途無量。至於日凌問題是否能夠解決,倒不是他最關心的。
但葉文潔最終還是沒有把報告交上去.她想到,如果研究結束,基地資料室為這個課題進行的資料調集和外文期刊訂閱就會停止,她就再也不可能接觸到這麼豐富的天體物理學資料了。於是她在名義上還是將研究進行下去。實際上潛心搞自己的太陽數學模型。
這天夜裡.資料室寒冷的閱覽室照例只有葉文潔一人,她面前的長桌上攤開了一堆期刊和文獻。完成一段繁瑣的矩陣計算後;她呵呵凍的手;合起了一本最新一期雜誌;僅僅是作為休息.隨便翻了翻.一篇關於木星研究的論文引起了她的注意.論文的提要如下:
在上期的短訊《太陽系內新的強發射源》中.威爾遜山天文臺的哈里·比德森博士公佈了一批資料.是有關他在6月12日和7月2日對木星由行星引力導致的自轉擺動觀測中,意外兩次檢測到木星本身發出強烈的電磁輻射,每次持續時間分別為81秒和76秒,這批資料記錄了輻射的頻率範圍和其他引數。在射電爆發期間,觀測到木星表面大紅斑狀態的某些變化,比德森也在短訊中進行了描述。木星射電爆發在行星學術界引起很太興趣,這期刊發的G·麥肯齊的文章,認為這是木星內部稜聚變啟動的徵兆;下期將刊發井上雲石的文章,將木星射電爆發歸結為一個更復雜的機制:內部金屬氫板塊的運動,並給出了完整的數學描述。
葉文潔清楚記得這兩個日期和時間,當時。紅岸監聽系統受到了強烈的日凌干擾.她查了一下執行日誌。證實了自己的記憶,只是來自太陽的日凌干擾比來自木星的電磁輻射到達地球的時間晚了十六分四十二秒,這關鍵的十六分四十二秒啊!葉文潔抑制住劇烈的心跳,請資料室的有關人員與國家天文臺聯絡.得到了那兩個時間木星和地球的位置座標。她在黑板上畫出了一個大大的三角形,三個頂點分別是太陽、地球和木
星。她在三條邊上分別標上距離,在地球頂點標上了兩個到達時間。由木星到地球的距離很容易算出電磁輻射由木星直接到達地球消耗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