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部分(2 / 4)

的防禦工事不夠堅厚,而是德軍的火力實在太過狂猛!

戰場上空,一種通體米黃的巨型飛艇扶搖高空,巡航遊弋,宛若諸神出巡。雖然其數量不多,每次出現在法軍面前的陣容都是雙手甚至單手可數;但它所扔下的炸彈卻有著驚天裂地般的恐怖威力,法軍官兵無不魂飛魄散,肝膽欲裂。兇惡猙獰的鯊魚嘴塗裝和那對滿含殺戮暴虐之意的狹長血眼,已經成為了法軍官兵最恐懼的圖樣標記。

相比之下,德軍的重炮部隊則更讓法軍心驚。

儘管由於比利時軍隊對鐵軌和公路的破壞,使得德軍那批最具威力的420毫米超級巨炮還在後方艱難跋涉,無法對前線戰鬥進行支援,然而他們的305毫米攻城炮卻不屬其列。這款由奧匈斯柯達軍工於1910年製成的陸軍巨炮,在擁有狂猛火力的同時也具備優越的機動性:整門大炮可以被拆成三部分。即炮身、炮架和可以搬動的基座。該型火炮的移動不用輪胎。更不用傳統的馬匹牽引。而是直接裝在一個履帶底盤上,用發動機驅動前行,每天可前行約30公里(史實如此)。到達炮位後,首先安置好可搬動的鋼鑄底座,用螺栓把炮架緊固在底座上,然後架上炮身,整個過程只需40分鐘;而拆卸也能以同樣的速度完成,這樣就能夠保證不被敵方繳獲。它能向左右做60度的旋轉。最大射程為11。5公里。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這款由斯柯達軍工所研製的305毫米重炮甚至要比克虜伯的420毫米巨炮更加優秀;有鑑於此,德國遂適當減少了本國超重型攻城炮的製造,而將更多的精力用於生產這款威力稍遜、但機動更佳的兵器。儘管比利時軍隊破壞了公路,但由於履帶對野戰地形也能很好適應,因此比洛和豪森軍中的這十幾門305毫米重炮始終都沒有和一線步兵脫節。當它們從履帶上卸下並安裝到位後,登時就爆發出了震耳欲聾的驚天狂吼:一發發超過300kg的炮彈如同流星天火,破風怒舞,在法軍陣地上激撞起滔天漫卷的赤火狂瀾。由於這種攻城炮的特性接近於迫擊炮,其炮彈的炸藥裝填係數相當驚人。因此威力比普通的航空炸彈還要為巨!

除此之外,德軍之中還有大量的重型榴彈炮和加農炮;作為施利芬計劃的核心靈魂所在。右翼軍團的炮兵力量比起清英的第五集團軍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當這些大炮開始向法軍開火的時候,其聲勢如同天河飛瀉,海嘯山崩。在這天雷炮火的密集轟擊下,法軍構築的那蹩腳的防禦陣地登時碎炸崩毀,火海如荼。德軍步兵排著鬆散的佇列,以炮彈留下的彈坑和戰場上的各種地形為掩護,很快便推到了法軍的陣地當中。在塹壕或是巷戰當中,德軍的輕機槍、衝鋒槍和手榴彈又大佔便宜,將步兵戰術低下的法軍打得傷亡浩大、勞而無功。

梅泰城中,朗勒扎克和參謀們由於煩躁不安而在指揮部內呆不下去,紛紛在廣場上焦急地來回踱步。看到從前線被抬下來的那一批批滿身血汙、繃帶亂纏、肢體不全的重傷員,朗勒扎克更是心神不定,焦慮難言。一輛汽車載著一名重傷垂死的軍官進入廣場,朗勒扎克眼尖,見到該名軍官竟赫然是自己屬下第十兵團的一位師長博埃將軍。聽著遠方隆隆的炮聲,朗勒扎克心中第一次升起瞭如浸寒冰般的徹骨恐懼。

5月20日夜,法軍在北方的沙勒羅瓦防線已經是搖搖欲墜:第十兵團報告“損失慘重”,第三兵團來電稱正與德軍“浴血苦戰,軍官傷亡巨大”。兩個阿爾及利亞殖民師更是被雷霆狂暴的德軍重炮打得落花流水,支離破碎:一個步兵營向德軍發動反衝鋒,最後全營一千零三十人中只有兩人能全身而退。法軍到處遭到炮擊,而德軍的炮兵陣地不是看不見就是法軍的75毫米大炮夠不著。有的人被打得怒火萬丈,恨不能用旗杆將德國人生生後入捅死;而更多的人則是被打得驚慌失措,意志消沉。對於在天空中盤旋的德軍飛機,法軍官兵對其既恨之入骨又無可奈何;它們所到之處,不是掃射轟炸,就是引來一陣鋪天蓋地的雷霆炮轟。

而在東面的戰場,法軍在德國第三集團軍的兇狂猛攻下同樣是瀕臨崩潰:德第三集團軍司令豪森已經意識到了眼前的部隊是法軍主力,並在進攻中投入了他所能集結的全部軍力。八百門重炮咆哮如雷,十七萬大軍縱橫席捲,如同颶風海嘯一般朝法軍陣地上轟然怒卷。朗勒扎克剛在梅泰呆了不到三天時間,連椅子都還沒坐熱乎,就被迫將自己的指揮部從戰火紛飛的第一線轉移到西南方的菲利普維爾。接到各部發來的那令人觸目驚心的傷亡損失,朗勒扎克心中驚魂未定:正面德軍的強大已經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期,這要是自己主動發起攻勢的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