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部分(1 / 4)

小說:崛起之新帝國時代 作者:兩塊

經搭建完畢,船殼板也已經封釘了三分之一,此時距離該艦開工不過剛剛四個月,“第二號輪船自開工以來,匠作等駕輕就熟,工程較速”。同時,沈佑鄲上奏,給第二號輪船命名為“湄雲”。

在“萬年青”北上天津接受朝廷檢閱時,“湄雲”的船體建造已經完成了三分之二,鍋爐、輪機均已就位,經船政總監督法國人日意格提議,為了縮短下水以後的舾裝時間,很多舾裝工程也一併開始。12月6日,船政舉行儀式,祭告媽祖、江神、土神,和當初“萬年青”下水的方法一樣,“湄雲”艦乘當天中午大潮下水成功。在船去臺空的第二號船臺旁,如式搭建的第三號船臺當天又舉行了新船開工儀式,新造的軍艦是與“湄雲”同級的第三號輪船。

“湄雲”艦從開工至下水總共花費十個月左右時間,較第一號輪船“萬年清”的工期快捷了許多,創下一項乾國自造輪船的記錄。同時讓人驚歎的是,無論“萬年清”亦或是“湄雲”,其艦員與軍艦的磨合速度之快非常罕見,全無大型艦船駕駛基礎的乾國官兵,現在已能順利地駕駛艦船航向大海,可以說是一個奇蹟。

而就在“湄雲”艦下水當天安放龍骨開工的第三號輪船,由於上百幅肋骨早在兩個月前就已經制造完畢,所以施工速度相當之快。第三號輪艦仍由船政總工程師達士博監造。沈佑鄲已為新艦定名為“福星”。“福星”艦得以快速施工,說明船政工人建造這艘輪船時手藝已經是駕輕就熟了。

“福星”艦與“湄雲”同型,尺度、動力系統等各項引數都一致,採用了普魯士製造的75毫米後膛炮,顯示著設計的改良進步,“湄雲”與“福星”在外觀上有幾處細微的差別。這兩艘軍艦在後桅之後的舷側都各開有炮門,用來佈置副炮。然而最後這組炮門的位置卻不盡相同,首艦“湄雲”最後一組炮門較為靠近船尾,建造“福星”時似乎是覺得這一設計並不合適,將炮門前移,“福星”最後一組炮門的位置要比“湄雲”的靠前,位於後桅附近的吊艇架下方。

另外,“湄雲”艦桅杆兩側的繩梯在船舷上的連線方式與“萬年清”相同,都是在舷外增加託板,繩梯末端透過三眼滑輪固定在託板上,頗有風帆戰艦時代的古風。而“福星”艦則取消了舷外的託板,而是直接將繩梯透過鬆緊螺絲固定到舷牆上。也足以看出“福星”建造時相對於首艦“湄雲”的改進。

在“湄雲”、“福星”兩艘軍艦接連完工時,船政江邊的“拉伯特”式拖船塢已然大功告成,船政從此擁有了屬於自己的船塢。

“拉伯特”式船塢既不同於普通的幹船塢,也不是一般的浮船塢,其設計首創於法國,當時世界上僅法國建成過一座,船政的拖船塢在規模和先程序度上完全超過了前者。原本在規劃船政建設方案時,日意格等人推薦船政開挖建造一座石制幹船塢,但由於一開始船政廠區地質不適宜,容易發生滲水或者坍塌事故,在改選於青洲修建石船塢後,因為考慮到幹船塢建造時間長,花費巨大,此時船政經費並不十分寬裕,於是選定建造需時較短、較為省費的拖船塢。

第一百七十四章拖船塢、運輸艦

拖船塢位於船政船廠的江岸邊,寬35。9米,長97。4米。其構件主要購自法國,分水中和岸上兩個部分。在靠近江岸的水中開挖江泥,打實基礎,安放了由42扇鐵製框架組成的船塢基座,9070年3月26日早晨,全部安裝入水。由於擔心潮水將鐵架衝動,工人們又在各扇機架的連線空隙間用石塊填塞,基座靠近江岸的一頭較高,為11。2米,靠近江中的一段高度只有0。3米,整個基座猶如從江岸伸向江中的斜坡。

安裝之後,工人們又在每扇鐵架表面安裝兩道鐵軌,以承載拖船胎架。這座拖船塢在設計時為了實用考慮,將42件胎架分為17件長37。7米和25件長59。7米兩組,小型船和中型船可以各用一段,而不必啟動整個拖船機器,如果大型船隻上塢時,則只要把兩組拖船機同時啟動即可。對應42件拖船胎架,在拖船塢的岸上安裝了一座功率44馬力的蒸汽機,帶動42部拖船機,拖船機裡有鋼索分別連線往42個拖船胎架,船隻乘漲潮時駛到拖船胎架上方,落潮時自動擱坐在胎架上,啟動拖船機就能把軍艦橫向從水中拉到岸上。

船政的拖船塢採用的是橫向牽引的方式拖拉軍艦入塢。採用橫向牽引的好處是可以保證整條軍艦都能拉出水,而縱向牽引一旦軍艦過大,就有可能出現因為拖船軌道長度不夠,軍艦一半出水,而另一半還在水中的情況。

船政的拖船塢設計最大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