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尋常的氣息,欣賞著那蒼蒼鬱鬱的樹木。此時天上正下著毛毛細雨,天上有著淡淡的霧氣,竟然讓他有了一種騰雲駕霧、飄飄欲仙的感覺……
“永慶長春”依山傍湖而建,這裡的湖妙在自然天趣,而園林則貴在人工。在這樣一個不大的天地裡,工匠們因地制宜,沿阜壘土,種植花木,建造亭榭,成就了這裡絕美的渾然天成的景緻。
來到“永慶長春”,張霈倫最喜歡的地方就屬這裡的長廊了。這些長廊好像是綵帶一樣,把“永慶長春”的各處景緻緊密地連線起來,它可以說是中土古代建築和園林中最長的走廊。而這長廊本身還是一條優美的畫廊,走廊間的每根樑上都繪有彩畫,張霈倫粗略的數了數,共計有14000餘幅,各不相同。這些彩畫色彩鮮明,內容多為山水、花鳥以及中土古典人物故事情節。
這座園林的色彩大多為金黃或大紅,色彩明麗。有時,在萬綠叢中可見一道飛簷,黃綠相間,相映成趣。這裡的大多數殿臺亭閣都鋪著美麗的琉璃瓦,大紅色的稜、柱顯得莊重而又不失幽雅。來到宮殿之中,都是由灰色方磚鋪地,牆壁也都是灰暗的,同周圍的景色渾然一體。“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可謂古樸淡雅,別具風采。
想到是因為林義哲的緣故,這座一直為仁曦太后念念不忘、在被英法聯軍焚燬因言官諫阻一直不得重修的園林得以重現昔日風貌,張霈倫的心中,一時間百感交集。
對於是否重修清綺園,一直存在有極大的爭議,反對者認為重修需要大量經費解決,而目前國家財力不敷,民生困窘,應該把錢用到更重要的地方,而不是重修這座“萬園之園”。
而支持者認為:重修清綺園是“振興民氣”的一種象徵,大乾帝國國力恢復的證明,因此有必要重修。
是修復那曾經的華美夢境,還是儲存這遭受戰火之後留下來的斷壁殘垣?支持者和反對者的爭論一直持續不修,雙方矛盾激烈時勢如水火。
拋開這些充滿了政治火藥味的爭論,張霈倫作為一名傳統文士,對於清綺園一去不返的絕世美景,一直帶著遺憾的想象。張霈倫一直認為,作為舉世無雙的皇家御苑和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園”,清綺園是一個震撼人心的夢幻傑作,不應該從中土人的視野裡消失!
但對於修復它所耗費的巨大人力和財力,他也心知肚明。
只是他沒有想到,林義哲為了保護自己和辛苦開創的洋務事業而“抱粗腿”,竟然奇蹟般的使這座“萬園之園”中的一部分得以恢復昔日的輝煌,怎麼能不令他激動不已呢!
以前他一直認為,“海軍”和“園工”存在著天然的不可調和的矛盾,要辦海軍,便不能修園,而要修園,則必然辦不成海軍,可讓他沒想到的是,林義哲竟然能借著園工,透過“海外華商報效”、“採伐臺楠”、“護航海運”等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操作,把海軍辦了起來!
不管清流言官們如何的指責林義哲唆使宮廷“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僅在無損國力的前提下,為世人留下一座美麗的皇家園林,便是難得的成就!
空言誤國的傢伙,是沒有資格指責辦實事的人的!
張霈倫收回了自己的思緒,很快,他來到了“永慶長春”的一處殿宇之中,覲見兩位皇太后。
張霈倫禮畢之後,仁曦太后便微笑著賜座,待張霈倫在繡墩上坐下,仁曦太后勉慰了幾句,突然問道:“我聽說,林文襄的遺折,是你給找著的?”
張霈倫明白仁曦太后今日因何要召見自己,恭聲答道:“回皇太后的話,林文襄故去那日,臣剛好前去探望,其時林夫人悲慟欲絕,不能主事,臣偶見其書案上有紙墜地,拾起一看,方知是林文襄遺疏草稿,後未尋得正稿,臣以為當是林文襄病重,未能擬就奏本,是以臣代為書就,呈由海署代遞。”
“原來如此。”仁曦太后嘆息了一聲,“他臨終念念不忘的,還是海軍,可他哪裡知道,他這一去,哪裡有人替得……”
“皇太后所言極是,林文襄一去,海軍失主持之人,震動不安。臣以為,當下之急務,是簡拔能員接手,使海軍諸務不至延誤。”張佩綸道,“如今對日戰事方息,日人受此大挫,雖有和約羈縻,聞林文襄故去,我海軍軍心不穩,失卻顧忌,未免又生釁心,卻是可慮。”
“你說的很是,依你看,現下當如何辦理才好?”仁曦太后點了點頭,眼中閃過讚賞之色,又問道。
“回皇太后的話,籌海大臣一職,最是緊要,需當儘早簡派能員任之。而現下船政水師五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