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完工,艦長78。03米。寬14。94米,吃水6。57米,裝備2臺臥式二汽缸複合雙動式蒸汽機,雙軸推進,功率3900馬力,測試最大航速11。3節,煤艙容量500噸。井上良馨之所以敢於冒險把這艘軍艦放在4座海岸炮臺的炮口下,主要因為“扶桑”是1艘正宗的鐵甲艦,水線帶包裹著厚達102毫米至229毫米的裝甲。同時,“扶桑”號的炮火兇猛。裝備有6門240毫米主炮和6門75毫米克虜伯後膛炮,此外還有6門75毫米舢舨炮可以隨機佈置在甲板上,另外還有諾典費爾德25毫米4管機關炮。“扶桑”號的240毫米火炮對付大阪港的炮臺,幾乎是無敵的。井上良馨根據得到的情報。認為大阪港主炮臺最大的火炮只有170毫米,於是按照政府軍海軍以往的測試情況,決定軍艦停泊在209毫米裝甲能夠抵禦住170毫米炮彈的地方,即距離炮臺1000米左右。作為配角的“天城”和“清輝”等炮艦,船小水淺,被命令直接抵近大阪主炮臺所在的岸邊作戰。
命令下達後。旗艦“扶桑”號首先開動,在大阪主炮臺外900米的位置停泊。以右舷朝向大阪主炮臺和旁邊林逸青修復的政府軍炮臺,左舷以及艦尾火力控制林逸青修建在港口右岸的2座炮臺。吃水較淺、沒有裝甲防護的“天城”一直深入到幾乎到了大阪岸邊的地方,在大阪主炮臺側翼的老炮臺前120米處停泊,以避開主炮臺的火力射界,用右舷對準老炮臺。防護能力更弱的“清輝”停靠位置更加深入,這艘排水量897噸,長度63。1米,寬9。1米,吃水3。9米,只裝備一臺蒸汽機,單軸推進,功率443馬力,航速9。6節的小炮艦,負責以其裝備的6門75毫米炮兼顧港灣兩側的炮臺,擔當從淺水發起策應的工作。
一切佈署完畢後,井上良馨按照西方軍人打仗的傳統,派出一名軍官乘舢板登岸,用弓箭綁著文書射向炮臺,向薩摩軍遞交了一份最後通牒,要求薩摩軍交出炮臺。對這份書信,薩摩守將根本置之不理,下令將士提高戒備,同時急報在大阪附近佈置防務的林逸青。
6月11日清早,看到薩摩方面沒有任何回應,井上良馨下令在“扶桑”號的橫桁桁端掛出訊號,命令各艦做好戰鬥準備。8時整,隨著“扶桑”號的主炮鳴響,“清輝”、“天城”不甘落後,接連開火射擊。前一天得到政府軍的最後通牒後,薩摩軍炮兵就已經加強防備,嚴陣以待的大阪炮臺聞聲立刻還擊。
因為政府軍的軍艦停泊的距離過近,而且大阪港主炮臺位於海邊平地,採用平射就可以集中射擊政府軍艦,炮戰開始不久,薩摩軍貴島清所部駐守的主炮臺就開始猛烈攻擊。“扶桑”首先桅杆被守軍步槍子彈打中,繼而2顆炮彈擊中了舷側,穿透鐵甲被鐵甲之內的橡木內襯阻滯處。井上良馨根本沒有料到薩摩軍的火力如此之猛,更沒有想到薩摩軍的海岸炮臺擁有210毫米的大口徑火炮(政府軍撤退時丟棄的),此時他要後悔把自己的軍艦停得如此靠前了。不久,又一顆射自大阪主炮臺的炮彈射來,擊中了“扶桑”號的舷側炮位,1門75毫米炮嚴重受損,但是周遭的人員沒有損傷,因為這顆射來的炮彈是不會爆炸的實心穿甲彈。
激烈的炮戰進行了10幾分鐘後。大阪港的其餘幾座炮臺都漸漸被摧毀壓制,變成了針對主炮臺的決戰,8時45分主炮臺北側被擊中起火,薩摩軍未能控制住火勢。9時炮臺火藥庫劇烈爆炸。大阪港炮臺群的防禦宣告失敗,井上良馨的3艘軍艦用了1個小時掃清了大阪外圍防禦。
戰鬥進行中,看見海港左岸2座炮臺炮火較為微弱,在“天城”的抵近炮火支援下,“清輝”艦搭載的80名登陸隊水兵由海軍少尉山根率領。乘坐舢舨划向岸邊,很快在被轟毀的2座新修炮臺上接連豎起日章旗。當大阪港主炮臺彈藥庫爆炸後,“扶桑”號的副艦長加藤中佐率領搭載的120名“扶桑”艦登陸隊也立刻乘坐舢舨上岸,與從右岸趕來的“清輝”登陸隊會合,向大阪主炮臺進攻。
11時,一面巨大的日章旗在大阪港主炮臺上空升起。
6月11日半夜,大阪突降暴雨,攻佔了炮臺的200多名政府軍登陸隊沒有攜帶任何宿營裝備,被淋得渾身透溼。第二天清早,井上良馨急忙安排向岸上運輸帳篷等物資。與此同時,這支人數可憐的政府軍準備按照井上良馨的佈署,去完成佔領大阪城郊一處堡壘的重任。
儘管港口的主要炮臺被摧毀,實際大阪城區外圍的山間仍然還有許多薩摩軍工事。野村忍介所部6箇中隊的薩摩軍以及從長崎運來增援的部隊,合計總兵力仍多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