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威”級鐵甲艦的主炮所採用的佈置方式更加特殊。除了在炮臺形式上選擇了露炮臺式,將2門火炮裝于軍艦艦首中部的露炮臺內,雙聯裝的炮座底部還有一套傳動裝置,透過人力和蒸汽輔助來轉動火炮。露炮臺內的2門火炮可以轉向任意方向發射,最大程度發揚火力。與當時通常的露炮臺不同的是,從外觀上看,“龍威”級鐵甲艦的露炮臺並不是露天的,在其上方安裝了類似炮塔的穹蓋式炮罩,原因是當時的軍艦上開始出現了射速相當快的機關炮。裝在桅盤裡的機關炮居高臨下,對在頂部完全敞開的露炮臺裡作業的水兵是個極大的威脅。陳偉提出在露炮臺裡的大炮上架一個類似船面旋臺那樣的大罩子,炮罩透過幾根支架連在火炮的底座上,隨火炮一起轉動,可以對裡面的人員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而為了避免炮罩的份量全部壓在炮架上,陳偉在露炮臺厚厚的裝甲圍壁頂部鋪設了軌道,將底部裝有輪子的炮罩架在裝甲圍壁上轉動。儘管對這種科技含量比較低的做法有些不以為然,認為“非船學所重”,自負的英國人最終還是在自己的露炮臺軍艦上也採用了類似乾國鐵甲艦上的穹蓋式炮罩,可以說“龍威”級鐵甲艦開創了一種新式的露炮臺。
而井上良馨原本打算利用“筑紫”號的航速優勢和乾國鐵甲艦“炮塔不易轉動”的“弱點”發動攻擊,搶先擊穿對方的鐵甲,擊毀對方的動力系統取得戰果,但卻沒有想到乾國鐵甲艦不但航速並不比“筑紫”號慢多少,炮塔的轉動也非常迅速和靈活!
此時的井上良馨,不由得懊悔起讓“筑紫”號衝得太靠前了。
井上良馨打算修正自己的錯誤,讓“筑紫”號離“龍威”號遠一些,在他的命令下,艦長松村正命親自操舵,“筑紫”號調轉艦首,向一側駛去,同“龍威”號拉開了距離。
“筑紫”號完成轉向之後,和“龍威”號呈並列對駛的態勢,雙方都是以側舷相對,“筑紫”號的炮手見機會難得,立刻將首尾兩門254毫米大炮都對準了“龍威”號,猛烈開火射擊。
“筑紫”號的254毫米大炮本來射速緩慢,但此時面對巨大的乾國鐵甲艦,也許是因為空前的壓力,日本炮手們竟然開始了超常發揮,將射速提高了一半,達到了5分鐘一發,並且彈著也更加的準確了。
日本人的努力沒有白費,雙方開戰10分鐘後,日艦率先取得了戰果。
6時55分,“筑紫”號前主炮射出的一發穿甲彈直接命中了“龍威”號的右舷,擊穿了“龍威”號的裝甲,並殺死了艙內的兩名乾國水兵,但因為這時的穿甲彈都是實心彈(此種炮彈的彈腔內裝有配重用的沙土,平時訓練時用作練習彈。戰時用作穿甲彈,用於擊穿敵艦水線以下部位造成進水,達到傷害敵艦的效果),因而並沒有能給“龍威”號造成更大的傷害。
象是被日艦的炮彈命中給激怒了。“龍威”號的305毫米主炮對“筑紫”號狠狠的給予了還擊,“筑紫”號上的人們都沒有想到,對方會給自己的軍艦造成什麼樣的傷害。
7時5分,“筑紫”號的254毫米口徑的巨型主炮被“龍威”號射出的一發305毫米口徑炮彈擊中。一位名叫勝崎二郎的日本海軍少尉懷著悲憤的心情,在戰後報告中寫道:“7時5分。敵彈命中我艦10英寸主炮炮塔。”
為了對付令日本海軍生畏的乾國新式鐵甲艦,日本海軍特別要求在軍艦上儘可能的裝備大口徑的火炮,而“筑紫”號巡洋艦的特點就是船小炮大,由此造成的結果是艦體裝甲要薄弱得多。日軍有將領評價這種賭博性質的軍艦是“手持利刃之赤體武士”。而“龍威”號射出的這發305毫米口徑炮彈,讓日本人寄重望於擊穿敵艦裝甲的254毫米火炮之一在開戰不久就失去了作戰能力。
“該巨彈在穿過前主炮塔時猛烈爆炸,硝煙瀰漫,人近咫尺難以辨認,令人窒息。負責發炮的4名炮手因爆炸而死,血肉噴濺在衣服上,悽慘可見……”
“在前主炮塔內。炮彈碎片及牆壁碎片狼藉,無論鐵、木悉難以移步,或鋪散沙子,或清洗甲板,始得步行。”
“筑紫”號的炮術長、海軍少尉勝崎二郎在戰後回憶“筑紫”號內部的慘狀,“彈片四起,室內周圍壁上噴濺著骨肉碎末,甲板上流淌著血肉相混之水,難以步行,散佈遍地皆是。在上面行走猶如洗刷地板一樣。當時,在主炮發射指揮官永井少尉的附近被敵彈炮擊,使得發射電路斷絕,同時。又有兩三名水兵戰死。野田少尉胸部以下一片血跡模糊,後背沾著厚厚的肉漿,巖山少尉抖落下落在身上的人肉,正當準備下達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