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票!
第七百四十二章“完美型”艦之始
巴納貝不認為自己是個迷信的人,但他確實相信冥冥之中有一種力量在指引著自己向正確的道路上前進,這種力量是否屬於上帝,他並不能確定,因為他曾經向上帝呼籲祈禱,但上帝並沒有給他明確的指示。
“不屈”號在炮擊亞歷山大港的戰鬥中表現出色,經受住了埃及人猛烈的炮火,也證明了集中防禦、首尾無防護的設計是可行的。在這場戰鬥中,“不屈”號一共被擊中了15發炮彈,其中有10發是打在了中央裝甲堡上,根本沒有能夠造成多少破壞,只使得幾名水兵死傷,另外5發擊中了沒有裝甲防護的艦首尾部位,也沒有造成大面積的損傷或嚴重損壞,戰艦的作戰行動沒有絲毫的影響。這證明巴納貝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
儘管如此,質疑他的設計的聲音仍然不絕於耳。喜歡追求完美的海軍部也希望他能夠設計出“更加完美”的軍艦,以保持皇家海軍的技術優勢。
可是設計“完美型”鐵甲艦,要從哪裡著手呢?
那個叫陳偉的年輕人的報告又浮現在他的腦海裡。
“……本世紀前期至中葉,蒸汽機作為艦船的新型動力裝置,成為艦船技術取得突破的先導。從‘光榮’號和‘勇士’號開始,風帆退為輔助動力裝置。第一艘完全取消風帆裝置的‘蹂躪’號是世界首艘純蒸汽動力戰艦,是英國的光榮。這時蒸汽戰艦的功率已達8000至9000馬力。與風帆戰艦相比,蒸汽艦船航速快,達到15節以上,同時不受風力等天氣環境條件影響。”
“蒸汽機動力的採用大幅提高了軍艦排水量,使得鐵甲戰艦登上了歷史舞臺。由於蒸汽動力遠勝風帆,使艦船擁有了更為強大持久的推動力,因此戰艦可以造得更大、更長。象英乾戰爭時期英國皇家海軍出動的最大噸位戰艦長度不過100米,排水量不過2000噸,而現在有乾國學生實習的‘不屈’號的長度達到105米。排水量高達11880噸。排水量增加帶來的第一個好處,是艦船防護能力的顯著提升,在英乾戰爭中,英國的木質風帆戰艦主要用銅皮包覆。但隨著新型爆炸式和穿甲炮彈的發展,這種做法已經很難抵禦艦炮的轟擊。為此,出現了在舷側安裝有裝甲的鐵甲艦,隨著設計的發展,之後整體防護受到重視。舷側的裝甲帶不再侷限於保護火炮安裝部位,而向前後延伸到了軍艦艏艉、向下延伸到水線以下,對船體、船舵、螺旋槳等都起到了一定保護作用。同時,英國軍艦也逐漸從木質龍骨/木質船殼,發展為鐵質龍骨/木質船殼,直至鐵質龍骨/鐵質船殼,至此以鋼鐵裝甲作為防護的新型戰艦徹底取代了老式木質戰艦。”
“蒸汽艦船的出現帶動了艦炮技術的發展。早期的鐵甲艦依舊沿用風帆戰艦時代舷側炮的排布方式,到了本世紀,世界海軍逐漸進入到了蒸汽化時代,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並沒有一次真正的大規模海戰來檢驗海軍的兵器裝備和戰術。直到9066年7月20日利薩海戰的爆發。在這次海戰中,奧地利艦隊編成了三個前後排列的‘人’字陣型,以此進攻編成縱隊的義大利艦隊,成功突破了縱隊陣型,進入亂戰,採用近距離射擊以及撞擊等戰法,徹底擊敗了義大利艦隊。這次難得的海戰好似一座燈塔,對未來海軍兵器、戰術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引導指向作用。”
“利薩海戰徹底改變了此後海戰和軍艦設計的樣式。利薩海戰儘管具有太多不確定的偶然性因素,然而海戰的結果和具體的戰術樣式隨即被西方艦船設計界奉為經典範例。大變革隨即產生,失敗的義大利海軍所採用的舷側火力和縱隊戰術。被認為已經過時和落後,而獲勝的奧地利海軍排出的橫隊則被認為是新的戰術標準。在這一思潮影響下,原先佈置在軍艦舷側的火力被忽視,代之為可以覆蓋軍艦艦首方向的大口徑火炮。用口徑替代數量的理論也隨之興起,大量配置的舷側火炮被數量有限但越造越大的大口徑火炮所取代。在英國海軍中佔有主力地位的‘不屈’號、‘海王星’號、‘無畏’號等戰艦,都是這一思想下的產物。”
“利薩海戰暴露出舷側炮無法轉向軍艦的首尾方向射擊、射界受限的弊端,隨後透過技術革新,出現了將火炮佈置在艦艇中心線附近,透過旋轉炮臺來實現轉向射擊的甲板旋轉炮塔鐵甲艦。這種佈置雖然比舷側炮戰艦更佔用艦體空間,因而使得單艦火炮數量大量減少,但歐洲各大國海軍透過增加火炮口徑和威力彌補了這一缺陷,使得鐵甲艦的火力攻擊範圍更廣、作戰更為靈活。這一時期的大型鐵甲艦,最大艦炮口徑都超過了30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