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簷、翼角高翅,迴廊環繞,但與一般文廟大成殿有所不同,而是青瓦粉牆,使這座恢弘、莊嚴的殿堂,又顯出幾分清幽和肅穆。文廟裡自然少不了孔夫子的存在,所謂天不生聖人,萬古如長夜,如今這位夫子笑容可掬的立於大殿之上,似乎對劉光第和楊銳的到來非常的欣喜。
夫子是有教無類的,不管面對的是販夫走卒還是江洋大盜,都是這副面容,也不知道能感化多少人幡然悔悟,但此時楊銳的心裡,卻只有對古人雕塑技藝的讚歎。
錦江書院其實並不大,那些有錢人最喜歡給書院建造門楣,牌坊,塑像。但是對於那些最重要的學舍和教室似乎並沒有興趣,劉光第探頭瞅了一眼教室裡的木地板,上面的漆都已經給學生的屁股生生的磨掉了,看樣子來這裡坐不住的人不只一個。
劉光第和楊銳先去拜見了書院山長。說明遊學來意,山長聽說後很是高興,給他們妥善做了安排,自此劉光第和楊銳便在書院安頓下來,靜心求學。
不知不覺。劉光第和楊銳在此求學一個多月過去了,學到了不少東西。但劉光弟對尊經、錦江兩書院的學術風氣,摘句而尋章,按格而就局,認為太過陳舊。此言既出,難免招來攻擊。一位老掌學官聞聽後,也認為這是無知狂生所言,因此便微服來訪查。到書院時,正值學生們之乎也者地正誦得起勁。老先生跨進課堂,皮笑肉不笑地吟了一句:“闢破石榴。紅(黌)門中幾多酸籽(子)”,要眾生員答對。劉光第一聽,明白來人之意八九,雖分明受了譏諷,亦不露聲色,欣然應對:“啟開銀杏,白衣裡一個大仁(人)。”老先生閱完對子,自認數劉光第所對最佳。於是專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