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部分(3 / 4)

小說:崛起之新帝國時代 作者:兩塊

私人,徇庇劣員”,並非全是虛言。

在回到了客棧之後,二人忙不迭的洗去一身泥水,換掉衣服後,劉光第感到身體睏乏,楊銳也很疲倦,二人閒話了幾句之後,便各自休息了。

第二日,劉光第和楊銳便結伴而行,前往成都錦江書院。

書院是出現於晚瑭五代時期的一種獨特的教育組織形式,梥代以後逐漸形成了完善的制度,並發展成中土古代的教育中心和學術中心。科舉制度自產生以來,地位不斷上升,不僅被統治者視為“擇才大典”,而且也成為讀書人仕進的最主要階梯。

書院與科舉的關係十分密切,瑭末五代士人為獲得參加進士科所需要的詩賦文學知識,紛紛隱居山林讀書,逐漸衍生出書院這種新的教育組織,可以說書院因科舉而生。在官方無力興學的背景下,北梥書院成為官學的替代機構,承擔了培養科舉人才的重任。慶藶四年之後,書院被排斥在科舉教育體系之外,書院與科舉的關係變得相對疏遠了。

梥室南渡之後,書院成為新儒學的傳播基地,新儒家們不僅透過培養人才為科舉服務,而且也為科舉選拔更多德才兼備的人才提供了理論基礎。南梥理宗即位之後,書院的教學內容與官學教學、科舉考試內容基本重合,直接為科舉服務,書院的主要職能再次迴歸到為科舉服務之上來。

邧代程朱之學透過書院的傳播而進一步普及,為其成為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基礎。書院的建立、修復、講學和支持者不僅是恢復科舉取士制度的有力倡導者。而且也是科舉制度的有力維護者。邧代中後期,程端禮的《程氏讀書分年日程》為書院開展科舉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也進一步明確了書院為科舉服務的合理性。

眀初,眀太祖透過實行“科舉必由學校”的文教政策。將不屬於國家教育體系的書院排斥在科舉教育之外,書院沉寂了將近100年的時間。眀代中後期,隨著官學教學功能的日漸喪失,書院承擔了培養科舉人才的重任。儘管心學的理論體系與作為官學哲學的程朱之學有相當大的差異,但王狩仁、湛若水等心學大師依然堅持講學與科舉的統一。並鼓勵生徒應舉,使眀代中期書院與科舉關係研究,後期書院為科舉服務的傾向十分明顯。

到了乾代,無論是官辦書院,還是民辦書院。都直接教授科舉之學,講授程朱之學的書院也轉而為科舉服務,將培養科舉人才作為主要職能,並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教授科舉之學的制度。全佳時期鼎盛的漢學書院雖然不以教授科舉之學為主要教學內容,甚至反對教授科舉知識,但學習全佳漢學有利於生徒應舉卻是不爭的事實。漢學書院成為當地科舉及第率最高的機構。

書院與科舉幾乎是共生的,形成了中土古代教育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但在書院與科舉關係中,二者的相互影響並不是等量的,一般是書院被動地接受科舉制度的影響。由於書院對於其所在地的科舉風氣能起推動作用,所以各歷史時期的書院數與科舉考試的重要指標進士數、舉人數都是息息相關的。

錦江書院自寧熙四十三年,由時任四川按察使的劉德芳秉承四川巡撫“欲興文教以植人才”,“繼石室之流風於無窮”之意,在文翁石室故地修建以來,它一直是四川省的最高學府,是有乾一代四川人才培養最有成就的書院之一。也是四川省城名流薈萃、大家輩出的地方。書院山長中既有潛心作育人才、不慕榮勢的易簡、彭端淑、李惺、江錫嘏等士林圭臬,也有工於詩古文辭的鄭方城、儲掌文、伍肇齡等老儒宿學,還有文武兼備、政聲卓著的高辰、楊芳燦、牛樹梅等大乾朝廷的能官良吏。在這些著名山長的滋育教導之下,錦江書院培養出了一大批學行俱佳的蜀中名士。並因此吸引了大量人才前來求學。

錦江書院規模不大,佔地面積僅二畝多,為古式建築,樑架結構,用堅固豔麗的雞眼石作樑柱。佈局巧妙,前座是頭門廳。中座是大禮堂,後座是魁星閣,兩旁各有一條通道直通後座的走廊。走廊側各有八間房間,是先生及書生宿舍。前座正門橫額鑲嵌著一塊雞眼石板,上刻“錦江書院”四個陰文正楷字。其右旁豎刻“韶光十年八堡眾建”,在旁落款為“姚江諸豫宗題”。門頂上兩側和簷板外的雕刻,精緻奇巧,堂皇華麗,引人注目。

書院前座和中座之間有一個小園,曲徑貫其中。兩邊花果成叢,清風徐來,芳香撲鼻。其中左邊植有一株山桂,右邊植有兩株紫薇。兩邊還各有一個六角形的小水池,兩個水池外的十二個小平面上各書寫一句名言。

文廟是書院中等級最高的建築物,歇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