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部分(2 / 4)

小說:崛起之新帝國時代 作者:兩塊

敗,便不可治”,而“丁公入蜀,川中政事必當一新”,他選擇前往著名的成都錦江書院求學,也是為了想找機會拜見一下這位大清官。

但劉光第一路上的見聞,卻令他對丁直璜這位大清官的看法有了改變。

而眼前的這江堤垮塌的一幕,更是令他難以接受。

因為這段大堤,是丁直璜親自督修的,據說丁大人還在這裡同工人們一起勞作。搬石運土過,而工程結束後,鄉民感念,曾聚資立石碑一座於堤上。記載此事。他和楊銳來這裡,就是為了順路瞻仰一下丁直璜的政績,並拓印一份碑文以為永久的紀念。

但他沒想到,會親眼目睹這江堤的垮塌。那座石碑,也隨著江堤的垮掉,沉入了江中。

“叔嶠。也許我們都看錯了人。”劉光第低聲道。

“也不知這川中的洋務,辦得如何。”楊銳也面有憂色道,“若是也如這江堤一般,可就……”他看到了幾名急急趕來的當地官員,縮下了後面的話。

“叔嶠,你我正要到錦江書院,聽聞火藥廠便在那附近,屆時你我前往一觀,便知端的。”劉光第恢復了平靜,向楊銳建議道。

“我也正有此意,到時候咱們一同再去看看機器局。”楊銳點頭道。

楊銳在船政任職,此次入蜀,是接應一批船政運給四川機器局的機器裝置,順便前往錦江書院遊學,路上偶遇劉光第,二人一見如故,是以相伴而行,共至成都。

對楊銳來說,除了錦江書院,四川機器局也是他要去的一個重要的地方。

四川機器局創辦於光旭三年。光旭二年10月,丁直璜由山東巡撫降任四川布政使。入川前,他得知四川“勇營習用洋槍,均須購自上海洋行,且不知修理之法,稍有損壞,即成廢物。”丁直璜擬將候選通判曾昭吉至川省,檢視情形,令其自辦機器製造。四川接近西南邊睡,川內又時有民眾造反,為加強四川乾軍武裝,丁直璜決定設立製造軍火的機器局。

光旭二年12月10日,丁直璜上奏朝廷,請求將原辦理山東機器局的曾昭吉調到四川,令其操辦機器製造槍炮。光旭三年11月,丁直璜在成都東門內下蓮池一帶擇地建廠,時名四川機器總局(簡稱四川機器局),委派候補道夏時、勞文道總理局務,並派成綿道丁士彬會同辦理,由曾昭吉承辦製造。其經費由川省土貨厘金項下撙節動用,並由鹽道於茶引加票項下設法籌辦。光旭四年1月30日,丁直璜上奏稱:“曾昭吉在上海選擇緊要機器購辦數十件,由長江駛遠來川。其餘機器,曾昭吉自行創造。”

光旭四年春,四川機器局建成投產,初期規模不大,生產數量很少。至光旭六年5月,共建大小廠房188問,製造前後膛槍148支、水輪機和其他機器25部、半成品槍161支、應用工具和機器零部件12069件。當時以造前膛槍為主,也試造馬梯尼、亨利等後膛槍。主要機器裝置購自國外,一些簡單機器由機器局製造,全部機器裝置價值不到一萬銀兩。機器原動力,採用水輪機,利用淘河(金水河)水力發動;冬春水枯時,則用鍋爐汽機發動。

光旭五年3月20日,四川機器局被告發在用人、用款等方面存在弊端,朝廷曾下旨停辦。後經朝野人士疏通和丁直璜本人的力辯,朝廷又同意續辦,於光旭六年5月26日重新開局。

對於那一次的風波,楊銳只是從邸報上得知了一些訊息,具體的情形,他並不清楚,是以這一次前來成都,也是想去機器局一看究竟,以解心中的疑惑。

四川機器局初辦時,丁直璜曾說,其辦局之時,不用洋人,“於機器製造,但規仿其法制,而於─切委員、工匠等必專選中土通巧之人。前在山東興造之局,自始至終,決不用一洋人指示,則製造火藥、洋槍亦幾與西人相敵。此次在川初設局時,力主此意,均招致中土明習機器之士及工匠人等,大約湖南、江蘇、山東等省人為多。”對於他這種完全排斥外國人的作法,楊銳其實是非常不以為然的。(未完待續。)

PS: 求收藏!求推薦!求訂閱!求點選!求月票!

第六百零五章直璜辦案

以楊銳在船政的所見,受僱於船政的洋人,無一不盡心盡力的為大乾服務,船政所制各種輪船、槍炮、機械無不精益求精,而四川機器局完全排斥洋人,這樣的搞法,很容易出現產品質量問題在洋人的“長技”沒有學到家之前,洋人的幫助其實是必不可少的。

而當年給事中吳鎮對四川機器局的參劾,“四川布政使丁寶楨不諳機器,私虧庫款,縱容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