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不是一般的喧鬧,而是引起最粗俗騷亂的源泉。人們當時正在開舞會。在康德拉琴科居住的四方院子的前排樓房下已經鋪起地板,支起帳篷,在門房周圍擺滿了棕櫚和杜鵑花……
現在,美麗的小鎮已經不見了。
她消失的原因,是俄羅斯帝國的海軍和海防建設。
俄羅斯帝國的首都聖彼得堡就在波羅的海之濱,這片海域對俄國至關重要,阻止外敵從海上威脅首都成為俄國海軍的首要任務。到目前為止,波羅的海方向上的最大威脅無疑是英國海軍。作為傳統大陸國家,俄國在海軍理論和海軍戰略上可謂相當欠缺,該如何應對未來的海上危機,俄國人的心裡一點底都沒有,因此俄國只能參照他國,首先是法國,因為法國也是傳統的大陸國家。但法國在海軍方面能夠提供給俄國的參考相當有限,還往往存在很多問題,象法國建造的鐵甲艦往往上層建築較大,重心較高,加上舷緣內傾大,在海上轉向時傾側嚴重,穩性不足。
在海軍政策和理論上,奧貝的“新學派”盛行的“小艦魚雷”理論對俄國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一些人主張在波羅的海大量佈署雷擊艦和潛艇,要用“蜂群”般的雷擊艦和潛艇淹沒來犯的英國海軍。這一主張的優點是省錢,見效快,不象傳統主力艦隊那麼複雜昂貴。俄國陸軍高層也歡迎這種理論,因為海軍要的經費少了,陸軍的“蛋糕”自然就會大一些。在一些人看來,鐵甲艦實在是費錢又沒有多大用處的東西。
但偏好“大艦巨炮”的俄國高層不允許這樣的“小海軍”出現。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該選用哪種款式的鐵甲艦,對英國這樣一心謀求海上霸權的國家來說,這不是問題,他們只要安裝了巨炮、充當遠洋艦隊核心的標準鐵甲艦。但對波羅的海沿岸國家來說,他們還有一種看起來物美價廉的選擇:岸防艦(說的好聽點叫“岸防鐵甲艦”)。這類軍艦隻安裝少量的大口徑主炮,裝甲也薄,對航速和續航力的要求也低於正常的鐵甲艦。事實上,波羅的海沿岸的瑞典、挪威、丹麥等國都選擇岸防艦作為海軍主力。但亞歷山大三世不能容忍自己的海軍與北歐小國為伍。(未完待續。)
第九百八十章艦隊出征
在亞歷山大三世和政府高層人士看來,岸防艦不過是些“在澡盆子裡撲騰的小船”,面對強大的英國海軍,只能是被任意轟玩的“可憐的小玩具”,亞歷山大三世要的是一支足以和英國抗衡的強大艦隊。
海軍部和外交部是沙皇的堅定支持者,他們認為一支強有力的海軍艦隊在“炮艦外交”盛行的年代裡是最有力的工具,足以宣示俄國的強大,對其他國家施加壓力。
既然沙皇定下了調子,那麼俄國海軍戰略自然要圍繞鐵甲艦和大艦隊展開。康德拉琴科的好朋友,海軍部的新秀,組織及戰術處處長馬卡洛夫上校提出了有關波羅的海作戰的第一個方案,該方案綜合運用了主力艦隊和魚雷艇隊。馬卡洛夫認為,下一次戰爭將不會持續很長時間,英國會集中力量對俄國發動突擊,畢全功於一役。俄國海軍在波羅的海的主要任務是阻止英國軍艦靠近芬蘭灣東部,威脅聖彼得堡。這裡不僅是俄國的政治中心,也集中了大量的工業資源,對俄國堅持戰爭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但在目前,俄國海軍只有數量很少且效能相對落後的幾艘鐵甲艦可以使用,即便算上在建的鐵甲艦,相比英國海軍,俄國主力艦的數量也實在少得可憐。所以,在馬卡洛夫的作戰方案裡,將以雷擊艦、魚雷艇(作用是迫使更強大的敵方艦隊由於懼怕魚雷的威力而縮在港內或退至外海,這樣弱勢一方的艦隊就可以迴避進行艦隊決戰)和潛艇(雖然現在效能還極其不可靠)作為波羅的海的第一道防線,它們以芬蘭灣沿岸迷宮般的島礁群作為基地,在它們之後,以戈格蘭島為中心,分別向北和向南大面積佈設水雷,作為第二道防線;鐵甲艦作為第三道防線佈署在水雷陣後,它們將抵抗儘可能長的時間。儘管這一方案相當保守,但很多俄國海軍軍官私下裡都認為以現有實力很難完成。
在沙皇的支援下,海軍部同意了馬卡洛夫的方案,但海軍參謀部作出了一定的修正,即“波羅的海艦隊在芬蘭灣入口處建設‘前進陣地’”,艦隊可以“在雷場和水面艦只的幫助下展開最初抵抗”,並且“必須以戈格蘭島附近的陣地作為主防禦陣地。”這樣,在芬蘭灣入口處佈置“水雷岸炮陣地”的構想便成為了此後俄國在波羅的海的一切戰術的基礎。這一戰術的核心就是以大片水雷區限制敵方主力艦隊靠近,同時以海岸炮兵和水面艦只對付敵人的掃雷艦艇。對芬蘭灣特殊的水文條件來說,在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