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被上層階級和普通民眾一致遵循。他不是宗教領袖而是倫理學教師,雖說有許多廟是為紀念他而建造起來的,但它們類似於科學紀念堂,與神無關。這些廟中既無孔子也無其他聖人的像,是標標準準的紀念堂,裝修上沒有一絲一毫教堂氣。《論語》中的引語寫在卷軸上,刻在木頭上,鑿在石上,這些裝飾的不僅是廟裡面的牆壁,就是外面庭院和廊子的牆上也所在都有。在一般廟宇放供桌的地方,是一個樸素的帶牌位的紅漆神龕,牌位上題著金字:‘大成至聖先師之位’。兩邊是同樣的神龕,豎著另外四位聖人的牌位,其中之一是孟子。半年一度的祭奠是紀念作為倫理學教師、睿智的哲學家以及聖人的孔子的。宮中這次祭奠禮式上,主持者和參與者一律盛服。為紀念孔子宣讀了一篇表文,夾雜著音樂和頌歌。後者是有節奏的詩句,包括一些孔子諄諄誨人的真理。一個供桌前放了張龍書案,用以擺供品。牲牢畢具,香菸絛繞,樂聲四合。供桌上放滿了香爐以及漂亮的花瓶、珍稀的古銅碗,洋溢著花香和果香。前面的龍書案上供著小米和酒肉。高臺前放著高高的樓空鐵黃燈,裡面燒著巨大的松樹疙瘩,高臺上是供桌,被正方形技形銀燭臺上高高的蠟燭照得很好看。廟門前的庭院以及四周的建築物都掛了漂亮的彩繪燈籠。”
“皇太后、皇帝以及皇后和女官們穿著盛裝,被太監、大臣們簇擁著,成一長隊隆重地從皇太后的御座房透過長廊向廟走來。緩慢的擊鼓聲伴隨著他們一步步走近。”
“他們到達廟裡之後石板地上就為皇太后、皇帝和皇后放好了三個黃墊子,還為女官們準備了紅的。音樂聲很有節奏感,皇帝和皇太后跪下拜了三拜,皇后和女官們也是如此。大臣以及其他參與者跪在外面的院子裡。跪拜結束之後,就有一張黃緞椅為皇太后送了來。接下來的儀式中她都是坐著的,而皇帝、皇后和女官們在整個過程中自始至終站著。全過程包括主持者的幾次跪拜俯伏和一次以隆重、虔敬的神態移動龍書案上的祭品。司儀看著一個長長的卷軸宣讀表文,表文讀完之後被放人供桌上一個盒子之內。儀式的第一部分在廟中進行,然後祭奠者們來到院子裡,吟誦了那6首頌歌,再重新跪拜。我對這些頌歌懂得不多,也無法讓人完完全全地翻譯出來供我瞭解其中的意思。它們全都是一樣長短的,都稱頌了孔子,名為《太平調》。頌歌全都吟誦完畢之後,全部祭品被每樣抽取一點,與書寫著表文的卷軸一起放進了外庭正中那尊巨大的鐵香爐裡,由總主持點上了火,而作為祭品的幾壇酒中,也有一罈被澆進了火裡。”
“我沒想到要和皇太后、皇帝以及女官們一起進入廟內,可是當我們到達廟門口時,皇后一手把我拽了進去。她們似乎意識到我喜歡看這些儀式,也充分理解我的對其中任何一項都不積極參與。我從不跟她們一起下跪,可我崇敬地傾聽頌歌的吟誦和表文的宣讀,我的舉止行動跟我參加任何宗教活動時一樣,這她們似乎是很感激的。”
“一切結束之後,皇太后要我到供桌前去仔細看看那些珍稀的青銅擺設以及枝形燭臺等等。她們對我解釋道那篇宣讀過的表文被燒了,因為念過之後它的任務就完成了,而用一篇文章燒成的灰來祭奠孔子這位偉大的哲學家是非常合適的。事情完成之後,皇太后和皇帝下旨將船停靠到平臺(就是儀式的最後部分進行的地方)腳下,我們取道湖上回宮。”(未完待續。)
第九百九十二章家中驚變
“而就在我們回宮之後,發生了一件非同尋常的事,和那天皇太后同我的談話有關。”
“大乾帝國皇帝陛下獨自統治國家時,他慣於早晨3點就早早地臨朝聽政。不過據說這種習慣的形成既是因為他喜歡早起,同時也是由於他本人的害羞。因為當時視朝時他僅允許在他寶座前的御案上點兩支蠟燭,大殿的其他地方都只用美麗的乾國燈籠照明,而這種燈籠只有一點兒暗淡的光,作為燈是遠遠不夠的。這樣即使某位官員忘記了朝儀,抬起眼睛來看他,也不能看清楚他的臉。”
“皇帝陛下和皇太后陛下的早朝在朝會大殿進行,這是幢獨立的建築,與宮廷之內其他建築物明顯不同。大門上方的題詞表明這是‘勤政殿’。在所有的宮中,朝會大殿都離外牆和人口處最近,這麼一來有資格來上朝的大臣就只能從外廷進入大殿皇帝和皇太后居住的宮殿離此有一段距離。紫禁城內,許多地方是牆套著牆,皇上、太后的宮殿外面都豎著圍牆,朝會大殿也在某處宮門附近一個圍牆圈起來的院子裡,但清綺園除了外面一圈圍牆外沒有別的圍牆。”
“清綺園的朝會大殿內部絕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