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階上有浮雕的那座大殿,是皇太后的區域的這三座大殿當中最美觀的,室內50英尺,有精美的藻井,牆是木頭的,雕刻得很精緻,並配有景泰藍的壁飾,顯得雍榮華貴。
高敞的大殿上方是一圈露臺,有門通入裡屋;裡面的屋子恰在底下的偏屋之上,並不特別高。這一宏大的前殿之中有丹陛寶座和屏風、雉尾扇,比起赫德夫婦首先進入的御座房來顯然用於更重要的場合。丹陛對面一個雕鏤精緻的玉水缸,是夏天用於貯水降溫的。四周擺放著的,有一個美觀的八音盒,是維多利亞女王送給皇太后的禮物,還有幾件歐洲君主送的其它禮物。右邊的房間是皇上來附近的戲樓看戲時使用的。左邊是太后夜間使用的房間。將大殿後部與進口隔斷的鏤空扇上開著兩扇門,這地方又有一大塊漂亮的玉石,約5英尺高,精心雕琢著玉石開採和運送的情景。一個高起的漢白玉石臺從中央大殿通往第三幢建築。這裡又是中央大殿最高處,而旁邊都分成了兩層。這是皇帝的御座房之一。
紫禁城之內,皇太后的區域是用高牆跟皇帝的區域隔開的,門前還有衛兵。皇帝的區域之內、房屋即使與皇太后的比起來都更為宏麗壯觀。紫禁城的朝會大殿便是在皇帝的區域之中,這裡的傳統比起在清綺園來似乎得到更為嚴格的遵守,一切似乎都取決於皇帝;而在清綺園,第一人似乎是皇太后,那裡傳統習慣常有暫時擱起的時候。
在赫德夫婦參觀完畢後,敬親王和純親王兩位帝國最重要的大臣到了,在略微寒暄了一會兒,眾人落座之後,皇太后便向赫德詢問起關於幣制的問題來。
今天的私會,其實並非是要討論是否改革幣制,而是改革的大方針早已經定下,非改不可,所要討論的,是發生新式機制銀幣的幣值問題。
早在彤郅十年,福州船政局便曾奉朝廷命令購買機器試鑄乾國第一套機制銀幣“福州軍餉”,採用的是一兩制,發行後由於幣材精純,圖案精美,使用方便,很受商民歡迎,但後來因為規模太小而作罷。
銀兩是中土傳統的白銀貨幣,值大量少,幾百年來,暢行於流通領域,無論是政府收支方面,還是民間普通交易活動。然而,到了近世,與銀兩單位保持一致的一兩制銀元卻受到了商民的抵制,無法順利地在市場上流通。十餘年來,由於銀元的“兩”或“元”單位問題的不確定,清廷各派為此一直爭論不休。其間戶部、福建、廣東、湖北、奉天、吉林,北洋等造幣廠也相繼試鑄過一兩制銀幣,但都因種種原因,皆未被市場認可。這不僅暴露出大乾帝國幣制的混亂狀況,而且從一個側面揭示了新興的改良觀念與守舊的傳統觀念的碰撞。
自船政設廠鑄造銀幣之後,各省紛紛開鑄銀元,式樣平色,都不一致,導致流通困難。且當時所鑄銀元是模仿墨西哥鷹洋,重量為七錢二分,與中土傳統的銀兩制不符,造成了計算困難。這意味著,乾國不但損失了鉅額白銀,還有忍受兌換造成的附加損失。至此,大乾朝廷才意識到原有的貨幣制度已不能適應時代的變化,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時候。與此同時,英美各國在商業貿易中,頗感貨幣兌換的不便,為了擴大各自在乾國的經濟利益,也對大乾朝廷施加壓力,迫使其改革幣制。因為乾英簽定的通商行船條約以及其後簽定的乾法、乾美商約都有統一幣制的規定。為此,其後不久就有人提出幣制改革,建議改鑄與銀兩制相符的一兩制銀幣。
9082年(大乾光旭八年,日本明治十五年)9月,總理衙門大臣郭筠仙奏請改革幣制:“墨西哥國以九成之銀鑄錢,執行中土,易我十成之銀,歲耗以億萬計。近來福建廣東湖北北洋南洋先後鑄造銀元,分量輕重、悉準墨銀,既不能廢兩為元,各庫出入,及需元寶,必致無銀可鑄。擬請在京師特設銀元總局,以廣東湖北天津上海為分局,開鑄銀幣,每元重京平九成銀一兩,再酌鑄金銀及小銀錢,使子母相權而行。”此外,順天府尹胡伊成、監察御史王鵬運也提出了改革幣制的建議。
在這種情況下,仁曦太后以光旭皇帝的名義於9083年(大乾光旭九年,日本明治十六年)3月25日頒旨:“時局艱難,財用匱乏,國與民交受其病。自非通盤籌畫,因時制宜,安望財政日有起色。著派敬親王宜欣、純親王宜瑄及軍機大臣,會同戶部認真整頓,將一切應辦事宜,悉心經理。即如各省所用銀錢,式樣各殊,平色不一,最為商民之累。自應明定劃一銀式,於京師設立鑄銀錢總廠,新式銀錢鑄成足敷頒行後,所有守納錢糧關稅、厘捐,一切公款,均專用此項銀錢。”
接著,戶部遵旨特設財政處,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