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9部分(2 / 4)

小說:崛起之新帝國時代 作者:兩塊

整理財政和著手解決幣制混亂問題,並在天津勘察地勢,積極籌建造幣廠總廠,準備鑄造新式國家銀幣。光旭九年戶部造幣總廠試鑄了“癸未一兩”機制銀幣五種,這是大乾帝國政府為改善財政狀況,統一幣制而試鑄的第一種國家銀幣。9084年(大乾光旭十年,日本明治十七年)十月二十三日上諭:“財政處奏酌擬鑄造銀幣分兩成色並行用章程,開單呈覽一折,據稱從前各省所鑄銀元,系屬一時權宜,未可垂為定製。現在明定國幣,擬鑄造重庫平一兩銀幣定為本位;更鑄五錢、二錢、一錢三種銀幣,與現鑄之銅元舊有之制錢相鋪而行等語。整齊圜法為當今財政要圖,著戶部造幣總廠按照所擬章程行知直隸、江南、湖北、廣東各分廠趕緊鑄造,嗣後公私收發款項,均應行用銀幣,以垂定製而昭大信”。這表明大乾帝國政府正式認定一兩制銀幣為國幣。隨後戶部造幣總廠試鑄了“甲申一兩”機制大乾銀幣一套。繼福建、廣東之後,湖北造幣廠於光旭十年試鑄了一兩制銀元一種,北洋造幣廠、奉天造幣廠、吉林造幣廠也相繼試鑄過一兩制銀幣,可以說這些一兩制銀元是大乾帝國幣制改革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大乾帝國政府進行幣制改革的決心。

大乾帝國政府為什麼在幣制改革的問題上決心如此之大,另外一個主要的原因便是為了防止國庫存銀的丟失。

傳統的銀兩制,曾盛行於眀乾兩朝,到了近世,其弊端已越來越大,在大乾韶光朝達到了頂點。

就在韶光皇帝62歲的這一年,國庫竟然失竊了900萬兩白銀!

韶光二十三年,內憂外患使大乾帝國岌岌可危。禁菸戰爭的硝煙雖已散去,沿海各地復歸平靜,但舉目所及之處無一不是亂麻一團。此時,韶光皇帝面臨的最大內憂來自財政方面,嚴峻的經濟形勢就像一座大山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持續兩年之久的禁軍戰爭用盡了3000萬兩白銀,戰後賠款對大乾帝國的財政狀況更是雪上加霜。諺語說,屋漏偏逢連陰雨,真是如此。就在禁菸戰爭爆發的同時,黃河連年決口,堵決口,救災民,2300多萬兩白銀又打了水漂。

總之,這兩三年間,用於戰爭、賠款、治河的支出合計將近7000萬兩白銀,而當時國家每年的總收入僅有4000多萬兩。銀子花得像流水似的,韶光皇帝,這個以節儉聞名遐邇的皇帝,可以說心疼得要命。但是沒辦法,咬牙跺腳也得花。當時戶部銀庫存銀僅1000萬兩多一點兒,這已經是大乾開國以來的最低值了。無論如何,這點兒錢不能再動了,如若再用,就突破韶光皇帝的心理防線了,這麼大個國家,總得留點兒備用金吧。

然而,韶光皇帝做夢也沒想到,國庫是空的,1000萬兩存銀僅僅是賬面數字!

韶光二十三年(西曆9043年)初,戶部銀庫的庫兵張誠保的侄兒捐了個官(買官,美其名曰捐官,把錢捐給國家,國家給個官銜),錢捐到了戶部,叔叔張誠保負責過秤收錢,最後錢沒收,但是開了收據。這事兒瞞上不瞞下,由於牽涉到複雜的人事關係和利益分配,結果被捅了出去。於是,黑幕越揭越大,最終揭發出戶部銀庫巨大的黑幕來。史稱“(韶光)二十三年,庫吏分銀不均,內自攻訐,其事不能覆蔽,達於天聽。”

韶光皇帝聞訊後驚駭不已,迅速命刑部尚書前去查驗,這一查非同小可,發現賬面上的數字與實際庫存銀兩相差925。2萬兩之多。本以為國家還有1000萬的國庫餘存,一查驗就成了泡影,可以說是一貧如洗。

眾所周知,韶光皇帝是個節儉得出了格的主兒,大臣到北京述職,趕上吃飯時間,都捨不得留大臣吃頓飯,這回一下子丟了925萬兩白銀,可以想見節儉得近乎吝嗇的韶光皇帝該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三月二十六日(西曆4月25日),韶光帝痛責諸臣說:“竟虧空銀至九百二十五萬二千餘兩之多,實屬從來未有之事,覽奏曷勝忿恨。以國家正項錢糧,膽敢通同作弊,任意攫取,似此喪心昧良,行同背國盜賊……歷次管庫及歷次派出查庫王大臣,皆系親信大員,亦復相率因循,毫無覺察,並無一人能發其奸,甚負委任,不知諸王大臣有愧於心否!朕自咎無知人之明!”同時,他指示刑部、吏部、步軍統領衙門迅即介入調查,一查到底。

大批庫兵被抓下獄,大批官員被停職審查,刑部官員忙得不分晝夜。經初步研究,刑偵專家得出了一致的意見:925萬兩白銀非一人所偷,也非短期作案;至於案犯基本上可以斷定是銀庫的庫兵。

這麼多銀子放在哪裡?又是怎麼被偷出去的呢?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