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部分(1 / 4)

小說:新紀元1912 作者:希望之舟

為舉止的訓練,課程太窄,跟不上現實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甚至有人進一步推演:牛津、劍橋孕育的這種“紳士帝國主義”,使英國的精英缺乏實際技能,結果到了20世紀,英國被德國全面趕這樣的紳士教育,導致了大英帝國的衰落

自然的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和大量德裔教授以及沿用德國教材的情況下,這所學校自然帶著濃濃的德式教育風格,那時,這所剛剛成立的大學,就被教育界視為“同德國本土別無二致,一般優秀”的高等理工大學

而全面仿效德國高等教育體系的德華大學,與任何一所德國大學一樣充滿了濃濃的專業化色彩,培養的是專門人才但是在隨後,歐洲的戰爭卻改變了一切,為了確保國土不失,中國“被迫”向德國宣戰的舉動被德華大學內的教授們所接受,雖然未影響到他們的教學,但是因隨後的招生規模的擴大,使得德華大學必須進一步擴建,同時招聘多的外國學者、教授來到德華…;

早在公司建立時,就已經進行了一個計劃,“第一年招生三千五百人,第二年招生四千人至四千五百人,第三年招生五千人、第四年招生六千人至六千五百人,直至穩定於年招生七千人……”,這不可不謂之是一個野心勃勃的高等方案

這或許正是企業辦學“功利性”,而之所以制定這個計劃,實際卻是和公司制定的發展計劃是相適應的,按照公司的計劃,在德華大學創辦三年半之後,也就是第一期學員畢業後,他們正好趕上公司的大發展時期,從而可以在實踐中,成為合格的技術人員或者研究人員,當前三界學員畢業之後,公司便擁有一支全中國最龐大的“技術隊伍”,並在十年內,取代外籍技術人員佔據著公司技術人員主流的局面

正因為制定了這一計劃,所以,在德華大學的擴建過程中,都必須嚴格的按照這一計劃實施,但是由於戰爭的原因,從德國聘請學者教授便成為了泡影,而且還有少部分德籍教授在中德宣戰後選擇了辭職,在這種學校要擴大、教授在減少的情況下,為了確保教學質量不降低,就必須要從其它國家引進教授

最終,公司把視線從德國轉向美國,從民國三年開始,大量從美國引進教授學者,在高薪和充足的研究經費等多方面的吸引下,雖說對於教授學者極為渴求,但是在聘請美國教授學者的過程中,德華大學教授聯席會議充分發揮著自主權,對於每一位教授的聘請都進行著嚴格把關,雖是如此,在不到兩年的時間中,德華還是從美國引進三百二十餘名教授學者

而隨這些教授一同引入的德華的,還有美國的高等教育體制,19世紀末以來,美國大學急劇擴張大學的這種擴張,一是因為科技的發達,一是因為人口的增長和教育的普及因此研究性大學和本科寄宿學院制大學,成為塑造美國大學發展的兩種重要理念

相比於德國大學,美國大學的優異在於其沒有一個系統因此,人們很難用一兩個概念概括美國高等教育的成就和經驗在1860年到1910年間,美國的高等教育處於德國的影響之下一批受德國大學訓練和影響的教育家,掀起了建設研究性大學的運動並且得到了許多財團的資助,碩果甚豐到1890年代,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生院蓬勃發展,本土博士的產量大增

到了世紀之交,在大學找個教職沒有博士學位幾乎不可能1901年,耶魯宣佈把研究成果和在全國的學術聲譽作為評定教授的標準斯坦福大學甚至把教授的研究成果在年度報告中公佈到了1910年,大學的目標被定義為創造知識、培養具體領域的高階專家過去的通才教育,以及那種對心靈、智慧、品格的全面培養似乎已經變得過時了

這一發展,引起了教育界許多人士的反對在他們看來,重視研究的負面結果是本科生教育受到忽視研究院過分龐大,在大學中已經喧賓奪主教授一心做研究把教學看作一個負擔,不投入熱情重要的是,學校規模的擴大,使師生的關係加疏遠,學生得不到必要的人生指導,只是學了一些具體的技藝,有知無德,難以承擔領導社會之重任所以,他們強調:大學的目的不僅是傳授專業知識,而重要的是“教育一個完整的人”研究性大學正在腐蝕大學傳統的人文價值…;

而那些美籍教授來到德華之後,並不贊同德國的“不全面教育”,在他們看來,德國大學過分專業化,培養的是專門人才,卻不是完整的人用他們的說法是德國人作為個體而言,才幹出群只要你看看近代德國培養的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就不能不驚歎德意志民族的創造力但是,德國作為一個整體而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