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未成年的幼子懋才、張才,還有幼孫亞宣、亞二、亞兒,幼侄偉才、觀奇、亞三,都發配給功臣之家為奴。
這道奏摺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被送往北京。萬里迢迢到了北京,已經是九月份了。九月底,乾隆皇帝在和大學士九卿等人反覆多次認真研究了這樁大案後,做出瞭如下決定:
第一、第三條如廣西巡撫所擬,即吳英凌遲,女人及未成年者一律發配為奴。但皇帝仁慈,改第二條吳英弟弟及子侄之斬立決為斬監候,秋後處決。(《清代文字獄檔》)
在傳統社會,底層知識分子上書當道乃是常事。中國早期歷史上出現過許多“片言可致卿相”的傳奇。蘇秦、張儀僅憑一張利嘴,博得相國之印;東方朔以三千簡上書漢武帝,入仕為郎官。事實上,唐代以前,向朝廷建言獻策,乃至獻歌功頌德的文藝作品(比如杜甫所獻《三大禮賦》),是知識分子進身的一個主要途徑。因此,歷朝歷代,都有無數進身無路而自認有奇才異能的讀書人懷抱“策杖謁天子,驅馬出關門”的夢想,紛紛毛遂自薦,滿懷熱情地向朝廷獻書、獻策、獻詩、獻賦。其目的無非兩種,一種是出於社會責任心,揭露疾苦,為民請命;另一種是賣弄文筆,逞露才華,希圖“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乾隆皇帝在登極之初,也曾經“廣開言路”,每年都會有一些千奇百怪的獻策報送到皇帝御前。這些出自底層知識分子的作品多數粗陋無文,皇帝不過一笑置之,從未因此而開罪於人。但乾隆十六年(1751年)起,皇帝卻一反常態,突然大開殺戒。乾隆十六年八月,山西省一個精神有點不正常的人,名叫王肇基,到官府投獻了一副詩聯,以祝賀皇太后壽誕。用王肇基自己的話說,“恭祝皇太后萬壽,不過盡我小民之心,欲討皇上喜歡……”,“實系我一腔忠心,要求皇上用我,故將心裡想著的事寫成一篇”。詩聯後面還附有一小段議論,雖然詞句顛三倒四,大致可以看出是評論時政之意。地方官將此案彙報給皇帝,乾隆命將他“立斃杖下,俾愚眾知其所炯戒”。這是有清一代將獻文獻策者處以死刑之首例。
從這起事件之後,因獻策而得罪的文字獄就連綿不絕。在這些獻文獻策案中,最讓人哭笑不得的是這樣一起。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皇帝出京恭謁泰陵。護衛巡視御道的時候,發現一個年輕人鬼頭鬼腦地逡巡在御道邊,身上還揣著什麼東西。護衛拿住此人,送官審問。
此人姓馮名起炎,山西臨汾人,三十一歲,是個秀才。原來他是想獻給皇帝一本自己所寫的書。書的內容是以《易》解《詩》,水平不高,但獻書的動機卻出人意料:居然是為了愛情。
原來馮起炎家境貧困,難以娶妻,卻暗暗相中了自己張三姨母家和杜五姨母家的兩位分別叫“小女”和“小鳳”的表妹,暗戀已久,想效仿娥皇女英之故事,把兩位佳人都娶到家中為妻。在案卷中,他是這樣交代的:“臣……名曰馮起炎,字是南州,嚐到臣張三姨母家,見一女,可娶,而恨力不足以辦此。此女名曰小女,年十七歲……又到臣杜五姨母家,見一女,可娶,而恨力不足以辦此。此女名小鳳,年十三歲,雖非必字之年,而已在可字之時。”自己家庭貧窮,科舉又不順,此願當然難遂。此人平日酷愛佳人才子之書,乃是一名文學青年,頭腦中充滿羅曼蒂克的幻想。在種種辦法都行不通後,他腦筋急轉彎,想逞露才華,獻書皇帝。說不定皇帝一見,就驚呼他為奇才。然後他趁機把心中夙願向皇帝傾訴,皇帝一高興,就會賜他銀冠玉帶,命他奉旨成婚。
在捱了許多板子要被送進大牢之前,馮起炎還期待著皇帝會可憐他的一片痴情,償了他的夙願,請審案官員轉告皇帝:“若以陛下之力,差幹員一人,選快馬一匹,剋日長驅到臨邑”,去為他說媒,“則此事諧矣……二事諧,則臣之願畢矣”。
想必乾隆皇帝登基四十一年來,還沒有遇到過如此可笑之事。在開懷大笑並且把這個笑話轉告給後宮寵妃之後,皇帝表現出了難得的慈祥和善良。當然,說慈祥,不是說皇帝真的派人去給馮秀才娶小女和小鳳,而是少見地沒有取他的腦袋。起炎先生幸運地保留了性命,以“痴心迷妄”“欲瀆聖聰”之罪,“刺字發遣”,發配到黑龍江的冰天雪地裡,“給披甲人為奴”,在北大荒裡終老此身。
除了這類“逞才獲咎”型文字獄案外,乾隆朝還有一種文字獄,更為令人難解,那就是“瘋子文字獄”。
乾隆十八年(1753年),一個面黃肌瘦、衣衫破舊的人來到山東孔府,叩門投書,自稱是孔家的親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