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房收禮銀一兩,小包五錢;
柬房收禮銀十六兩,貼寫一兩五錢,小包七錢二分;
簽押官收禮銀四兩,小包二錢;
押船家人收銀八兩;
總巡館水手收銀一兩;
虎門口收銀五兩,小包一兩三錢二分;
東炮臺口收銀二兩八錢八分,小包七錢二分;
西炮臺口收銀二兩八錢八分,小包七錢二分;
黃埔口收銀五兩,小包七錢二分。(《新柱等奏各關口規禮名色請刪改載於則例內折》,見《史料旬刊》)
這張清單是新柱簡單調查後所列,而實際所收的,遠比這些還要多。
廣州海關之所以可以如此明目張膽地勒索外商,原因很簡單,一是他們有壟斷權,外商必須透過廣州一地進行貿易。二是外商沒有申訴權。中國政府規定外商不得直接與中國政府發生關係,只能透過十三行代轉,這實際上就取消了外國人反映問題的權力。
數十年來,英國一直在想辦法突破十三行的控制。
事實上,前兩年,一貫敢於冒險的英國人曾經嘗試過到中國別的地方開展貿易。
康熙年間,大清王朝結束海禁,開放對外貿易,在廣州黃埔、福建廈門、浙江寧波和江蘇雲臺山設立了四個外貿口岸。不過,外國人還是按明末慣例,只在廣州貿易。寧波等港口作為開放港之一,很少有外國商船登陸的紀錄,直到乾隆二十年(1755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實在受不了廣州海關和十三行的種種限制剋扣,壯著膽子,北上寧波直接採購茶葉和絲綢。
多年沒見到外國人的寧波官員和商人對洪仁輝等人很熱情,採購進行得很順利。“洪仁輝船長和他的水手們抵達寧波,並受到熱烈歡迎。回國時,洪仁輝船長帶回了滿艙的中國貨物。”在寧波採購的茶葉比在廣州買到的要便宜很多,而且船上的英國貨在寧波也很受歡迎。在這個成功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