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名全節,永受國恩,豈不甚善。若必欲依附逢迎,日積月累,實所以陷害之也。(《清高宗實錄》)
這道諭旨是乾隆即位以來首次正面觸及朋黨問題,語重心長,有些辭鋒暗含殺機。然而,官場上的人際關係,盤根錯節,根深蒂固。皇帝的一道詔旨,當然不可能使大臣們之間的恩怨情仇一朝煙消雲散。特別是鄂爾泰為人素來倨傲張揚,乾隆帝此諭雖當時使他不寒而慄,但過後又置於腦後。
黃廷桂是乾隆器重的一名大臣,卻與鄂爾泰素來不合,乾隆六年(1741年),鄂爾泰趁乾隆出巡之機,抓黃的小辮子,以黃舉薦的一名官員出了問題為由,說黃“濫舉非人”,深入追究。為了確保對黃的打擊成功,鄂爾泰特意關照刑部官員,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時間,趕在乾隆回京前,審理結案,並提出建議對此人“降二級呼叫”的處理意見,上奏給乾隆。在鄂爾泰看來,乾隆遠在古北口外,批閱奏章應該不會太仔細,定能矇混過關。
心細如髮的乾隆卻從不會草率對待任何一份奏摺。在古北口外的行宮裡,他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問題。回京之後,他直截了當地對大臣們指出:“此議甚屬錯謬。明系與黃平時不睦之人必欲致黃於罪。”並指明是鄂爾泰假公濟私:“此案審理甚速,乘朕回京之前題復,希圖矇混批准。這樣居心行事,竟出於朕信任之頭等大臣,朕用以自愧。伊等將視朕為何如主耶?”因此下令“將辦事此案之大學鄂爾泰等人嚴行申飭”。這是乾隆即位以來鄂爾泰受到的最嚴厲的一次處罰。這重重的一擊使鄂氏清醒了一些,從此謹言慎行,不敢再大肆為自己的黨徒辦事營私。
樹欲靜而風不止。就在鄂氏斂手之後,他的黨徒卻犯了事。言官仲永檀是鄂爾泰的門生,作為一名御史,他專門找張廷玉一派的毛病。乾隆一時不明內中奧妙,還以為他為人耿直,頗加提拔。乾隆七年(1742年)十二月,仲永檀的動機敗露了,原來他彈劾張派大臣時,經常找鄂爾泰的長子鄂容安秘密商量,被人揭發。乾隆帝赫然震怒,他痛斥鄂爾泰:“仲永檀如此不端之人,而鄂爾泰於朕前屢奏其‘端正直率’,明顯系黨庇門生……鄂爾泰應該自思:朕從前能用你,今日能寬你,難道將來獨不能重治你的罪麼?”
鄂爾泰聞旨以為大禍臨頭,惶惶不可終日。好在皇帝不想讓表面上完美的君臣關係在晚年破裂,也不想讓鄂氏一派一敗塗地。他僅命鄂容安退出南書房,在諭旨中說:“若將鄂爾泰革職拿問,而國家少一能辦事之大臣。”同時卻嚴辦仲永檀,以其“依附師門,暗結黨援”,抓入大牢,使其瘐斃獄中。在這個案子之後,鄂黨人物很長時間之內藏身斂跡,不敢再有任何舉動。張黨亦鑑前車之覆,謹小慎微,處處提防。朝廷之上一時風平浪靜,乾隆治理朋黨終於取得了初步成果。(《乾隆朝起居注》《清高宗實錄》)
按照乾隆朝政局演變趨勢,以鄂爾泰的脾氣性格,如果活到乾隆十三年(1748年)以後,肯定不能得到善終,雍正帝生時為他打下的“朕可保其始終不渝”的包票勢必會被乾隆撕破。因為乾隆十三年之後的乾隆已經不再是即位初期那個凡事寬大的“仁慈”皇帝。好在鄂爾泰福大命大,於乾隆十年(1745年)幸運地病死,總算基本上保全了名節,成為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得了善終的名臣。
第三章 統治風格劇變——孝賢皇后之殤
乾隆的諸多世界第一中,有一個很有意思:他是世界上產量最多的詩人。他一生作詩41863首,而《全唐詩》作者2200多位,一共才48000餘首。乾隆壽命89歲,摺合成天是32000多天,除去童年,能用來寫詩的不到30000天,平均每天寫詩超過一首。世界第一,當之無愧。
一 長恨歌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多產的詩人,乾隆作詩,確實“下筆千言,倚馬可待”,有時一天可以寫十幾首。比如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遊覽昆明湖,他不到一小時就寫了8首詩,平均7分鐘一首。他專門寫了一首詩記載這個小小紀錄的出現:“舟行十里詩八首,卻未曾消四刻時。”(《御製詩二集》)然而藝術作品的質與量往往成反比,從血管裡流出來的是詩,從自來水管裡一擰就出來的,只能是自來水。由於平均每天寫兩首詩,乾隆皇帝一生的大部分詩作不過是“分行的日記”,隨手記心情、記風景、記事件而已。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中有這樣一個片斷:乾隆率大臣們遊園,詩興大發,順口吟道:“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吟到這裡,突然卡殼了。幸好劉羅鍋在側,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