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吁了口氣,金鶯從佇列中立出來,前行走出兩步,跪了下來,拜道,“奴婢謹遵命。”
作者有話要說: 1:太皇太后馮豔豔,仁宗皇帝繼後。仁宗皇帝姬斂,為應天女帝第二子。做皇子的時候受封安王,馮氏從四品武官女身份入安王府,為從六品滕(員額十人),生安王第三子姬琮,因有子的緣故,兼美貌有寵,安王請旨升為正五品孺人(孺人為親王除王妃外地位最高侍妾,員額二人。)應天元年,應天女帝以咒詛之罪處死杜王妃及其族妹滕杜氏。長安二年,安王世子姬玢(肅明杜後嫡長子)病逝。長安三年,應天女帝讓位,大臣擁立安王姬斂登基,為仁宗皇帝。追封杜王妃為元后,諡號肅明,追封姬玢昭懷太子。立馮孺人為繼後。二年後,立寧王姬琮為皇太子。
其實太皇太后馮豔豔也是一個十分傳奇的女性,她的一生經歷另起一篇小說應該也是沒問題的。如果以後我有興趣,可能會另開一章番外寫一下這位傳奇太皇太后的一生。
2:唐宮的美食很多喲!今天擺在阿顧面前的只是其中糕點的一小部分。包括花折鵝糕、玉尖面、九子粽、西施舌……。
花折鵝糕:大約是製成鵝狀的糕點。
玉尖面:唐代稱為“面”的食品,並不是現在的麵條。而是糕餅、饅頭之類。玉尖面其實系用肥熊肉配以瘦鹿肉作餡子的包子,用面坯包成尖饅頭狀後製熟而成。系用肥熊肉配以瘦鹿肉作餡子,玉尖面最早起源於隋代。是隋煬帝所喜愛的專用御膳珍點之一。後流傳到唐、宋時代。仍一直為宮廷中的御膳點心,專供皇帝享用。宋陶谷《清異錄玉尖面》雲:“趙宗儒(唐代人)在翰林時聞使言:‘今日早饌玉尖面,用消熊、棧鹿為內餡,上甚嗜之’問其形制。蓋人間出尖饅頭也。西施舌(蘭花舌)(糕點)
西施舌:傳唐玄宗時的糕點,有水煮油炸兩種。水煮時,將“舌”放於沸水鍋中煮至浮起,連湯盛出食用。油炸,則將舌放沸油鍋中炸至色呈淡黃時撈出即成。這種點心用料講究,製作精細,顏色如皓月,入口香甜潤口。因點心呈舌形,粉白如玉,加之在舌尖塗有粉紅食色,故美其名日“西施舌”
阿顧品嚐的糕點是櫻桃縋,其中,這個縋字應當是食字旁,我打不出來這個字。“縋” 是一種圓型麵食,基本原料為米和油,有內餡,是市場上經常售賣的主食。唐人多采用油炸方法制成。櫻桃縋,顧名思義,應當是摻入了櫻桃汁的縋,嚐起來應該是有櫻桃味的吧!
這兩天我可是大放送字數了!看著喜歡這篇小說,對接下來的故事情節有期待的,大家記得要收藏,留言哦!繼續星星眼!
第13章 今還燕巢梁(之鳴岐軒)
太皇太后到底年紀大了,和公主阿顧又說了一會子話,面上就顯出了幾分疲憊。公主便抱著阿顧告退。從仙居殿出來,陽光清朗,照在長廊上,泛著淡淡的白光。公主抱著阿顧吃吃一笑,“阿孃說的如何?你阿婆是很疼你吧!”
阿顧赧然一笑,依戀的伏在她肩頭道,“我知道啦!”將唇湊到公主耳邊,悄悄咬耳朵道,“可我還是最喜歡阿孃了!”
公主聽著女兒稚嫩但貼心的話語,只覺得一顆心酥軟的像是一灘水,抱著阿顧小小的身體,也悄悄道,“阿孃也最喜歡留兒了!”
和光殿的玄漆繪八仙過海四合蘭椒床泛著淺淡香氣,阿顧躺在公主懷中,忽的記起綠兒,急急抬起頭來,“阿孃,我可不可以求你一件事?”
公主詫然,“什麼事?”
“我有一個婢女,從前在湖州顧家的時候,護著我很多次了,我將她帶回了東都,可不可以讓她到我身邊伺候!”
公主微微顰起了眉頭,瞧著阿顧殷殷的神情,終究不忍拂逆愛女心願,道,“她能夠在顧家的時候護著你,想來是個好的。我讓她進宮就是!她叫什麼名字?”
阿顧籠煙眉間閃過一絲喜色,“叫綠兒。”
公主蹙了蹙眉頭,開口道,“綠兒這個名字太簡單了,綠者,碧也。梧桐春日為碧,為嘉木,色澤清洗,不如改個名字,從今後叫碧桐吧!”她又想了想,“留兒,我本是想將你留在身邊住著的,但你阿婆也說的有理,你如今已經九歲了,是該有個自己的屋子了。今後你要在鳴岐軒住著,你阿婆雖給了你陶姑姑和金鶯兩個,但你屋中的人手還是不夠。”抬頭揚聲喚道,“繡春。”
一個天青色半臂,羅裙的小宮人上前來,福身喚道,“公主。”
公主道,“你性子靈慧,女紅又好,從今兒起,我將你給小娘子。你要盡心伺候小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