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整個洛陽城的軍隊,包括王允的三千近衛弓騎在內,還不到五萬人。雖然洛陽城高,防守器械完備,但以這五萬疲兵去對付董卓的二十萬精銳西涼,王允可不認為會有多少勝算。本來防衛洛陽城的各處關隘,因為董卓有少帝的正式詔書,所以並沒有對其加以阻攔。王允是老奸巨猾之輩,和袁紹他們一商量,既然不能戰勝,那就直接同意讓董卓進京。等幷州牧丁原的軍隊來了再說。
只是王允和袁紹他們不知道的是,其實董卓並沒有把二十萬西涼兵全部都帶來。董卓剛得到何進詔書,準備起兵向洛陽趕來。就聽到了宦官之亂,何進被殺,現在朝中由只帶了三千人的豫州牧王允掌控的訊息。董卓知道以後,生怕到洛陽遲了,會分不到勝利果實,立刻拋下步兵,親自帶著六萬鐵騎先趕向洛陽,但對外故壯聲勢,宣稱仍是二十萬大軍。
中平六年八月,也就是昭寧元年八月,
左將軍、鰲鄉侯、西涼刺史董卓進入京師洛陽。
王允知道董卓野心勃勃,眼下又鬥不過他,就決定將自己的司徒之位讓出來,由董卓來擔任。董卓是暴虐之人,但是卻也算是個英雄人物,他在涼州時。每次打了勝仗,就把戰利品分給手下的將士,自己分文不取。此時的他雖然已經有了野心,但由於手中的兵馬有限,所以不敢做的太過分,遂拒絕了王允的好意。
為了怕朝中袁紹等人察覺自己並沒有帶多少兵馬,董卓將自己的六萬騎兵分成兩半,一半留守軍營,一半在晚上偷偷的溜出營去,等到第二天天明,再叫他們大模大樣的開進營來。讓城中的眾人誤以為董卓的全部兵馬到了。實際上,直到幷州牧丁原的五萬幷州鐵騎到了,董卓的步兵還沒到呢。
董卓眼見城中自己並不佔優,心中惱火。但他很快採用了女婿李儒的計策,用財帛引誘何進何苗兩兄弟留下的兵馬,成功的收伏了這幾萬殘兵。京師的力量開始絕對有利於董卓了。董卓自持手握重兵,慢慢的開始流露出囂張跋扈的本性來了。每日帶鐵甲馬軍入城,橫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出入宮庭,略無忌憚。
後軍校尉鮑信,來見袁紹,說董卓必有異心,可速除之。
袁紹卻答道:“朝廷新定,未可輕動。”
這董卓本來就是袁紹建議放進來的,袁紹本來還想利用他為自己效勞呢。雖然已經察覺到了董卓的異心,但如果現在就除掉董卓的話,那就是說當初自己的建議是錯的了。袁紹愛惜面子,自然不會做這種事情。
鮑信又去見王允,也說了這件事。王允瞭解城中現在的情況,知道就是動手也佔不了便宜,自然不會答應了。鮑信無奈,只得帶了本部軍兵馬投泰山去了。
這一天,董卓突然想到了一件事,這陳留王劉協,本來是董太后養大的,有個外號叫“董侯”。平時聰明伶俐,靈帝以前就曾經想立他為帝,只因為他還年幼,才沒被立為太子。自己若立他為帝,他必然會對自己言聽計從的。董卓因為在第一次見少帝時,就被提及當初被黃巾戰敗一事,讓他大丟臉面。此時既然手握重兵,就有了廢立之心。
叫來女婿李儒,和他商議了此事,李儒也認為可行。董卓大喜,第二天在溫明園大排筵會,遍請公卿。公卿都畏懼董卓,誰敢不到。董卓等百官都到了,才徐徐到園門下馬,帶劍入席。酒行數巡,董卓教停酒止樂,厲聲道:
“吾有一言,眾官靜聽。”
眾人全都側耳傾聽。
“天子為萬民之主,無威儀不可以奉宗廟社稷。今上懦弱,不若陳留王聰明好學,可承大位。吾欲廢帝,立陳留王,諸大臣以為何如?”董卓道。
諸官聽罷,不敢出聲。
座上一人推案直出,站在筵前,大呼道:
“不可!不可!汝是何人,敢發大語?天子乃先帝嫡子,初無過失,何得妄議廢立!汝欲為篡逆耶?”
董卓看那人,原來是幷州牧丁原,平日裡兩軍就多有摩擦。董卓此時見他反對,怒叱道:
“順我者生,逆我者死!”
拔出佩劍就欲斬丁原。
此時李儒看見丁原背後有一人,生得器宇軒昂,威風凜凜,手執方天畫戟,怒目而視。李儒急忙拉住董卓道:
“今日飲宴之處,不可談國政;來日向都堂公論未遲。”
眾百官也勸丁原上馬而去。
旁邊王允見董卓還想再問,忙上前勸道:
“廢立之事,不可酒後相商,另日再議。”
董卓雖然傲慢,但是對王允還是很尊敬的,見他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