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無非就是多話幾點神力造臺功率更大的發報機罷了,包括第而艦隊在海上的情況他也是知道的一清二楚,這倒頗有些和遊戲中既時資訊的模式有些相似。
所以王海冬並不著急回去,反而是讓李華梅把兩艘主艦又從南洋又帶了回去,同時商會內部也開始和那些租船者商討協調,儘量讓第二艦隊在李華梅回航後能夠順利地完成對鉅艦的接收整合工作。
沒事的王海冬就整天在港口東逛逛西看看,反正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自己也不擔心有被抹殺的問題。
接下來的年限按照三無女的說法足足有90年,基本上就等於某人經過了最初階段的考驗,修成正果的意思。
當然王海冬也並不著急去突破最後的能量界限,科技類的物品現在已經足夠了,就算他需要的現代社會的小玩意,三無女都能夠完成製造。
武器方面王海冬還在主要使用還是清末明初的配備,主要是越先進的東西兌換的價格也越高,特別是那些體積龐大的決戰性武器,再加上所需要使用的能源這個時代還難以提供,就算升級了科技那個高階能源中心的造價也高達十萬,王海冬的武力上現在也只能勉強停留在清朝末年。
就算是清朝末年的武器對付普通戰艦也是一炮一艘的買賣,差別無非是沉的快點和慢點的區別罷了,這點來說沉的慢點反而有利於打撈戰利品,所以某人也懶得去修改了。
現在船體用的蒸汽機以單缸馬力上已經是極高,再增加馬力把航速提到30海里也沒問題,可一個木質船體實在不夠保險,另外一個這麼高的速度使用的煤船上也沒地方方。
沒有同樣級別的補給,蒸汽機在船上的功能始終也只能作為救濟使用,這其實也是王海冬同意李華梅建造鐵甲艦中故意隱藏的一個重大問題。
鐵甲艦的重量可是比木頭重得多,就算採用4風帆結構,航速一樣跑不過一艘只有5節平均航速的一帆小商船。
不過當蒸汽機開啟預熱後,整個船速就能夠馬上提升到12節的告訴,如果在風向順利的情況下跑出15節都沒什麼問題。
可是維持航速需要極大量的煤炭供應,在這個煤炭和鐵礦差價不大的年代中,燒煤等於就是在燒金幣!
不過對於李家而言錢已經多到用燒都花不完,更何況以李家的商業規模,在旗下的產業中也不會缺少煤礦這一項,最少王海冬所使用的煤礦都是向李家購買的。
但是艦船要像從東方帝國至馬加撒的遠途航行,除非船上什麼貨物和補給都不裝全都換成煤炭才行。
這就決定了如果沒有可以補給煤炭的港口,這艘鐵甲艦終究只是個能在東方帝國境內,最多航行到日本的大鐵船罷了。
王海冬始終都沒有幫自己製造這麼一艘看起來十分無敵的艦船,也是基於這個原因。
在馬加撒港沒待上半個月,一支規模龐大的艦隊徐徐駛入馬加撒這座港口,這支艦隊正是遠航至安勃那的由四家商會組成的聯合艦隊,在收購了安勃那大部分產業後,再把庫恩商會的佔有率搶佔一空,安勃那超過80的佔有率都被四家瓜分乾淨。
這次因為是聯合行動,所以四家每家各佔了20%,再加上安勃那除了丁香和肉蔻這兩項特產比較有價值外,並沒有造船場這樣有價值的附加物。
四家佔有的佔有率也只是為了保持貿易需要,並沒有像德爾納特那樣搶的不可開交,王家和朱家的兩位主事也基本上看清了這場南洋爭奪戰的本質,李家並不是其中的主角,而是他們眼前的這位王海冬王會長。
使用了最新式的發報機和對講機的海冬艦隊,在三位艦長的控制下表現出來的頂尖水準,更是讓這些主事對這支用俘虜來的水手組成的艦隊側目。
既然海冬商會的崛起在所難免,兩家自然不會去找不痛快,海冬商會能夠拉著他們一起已經算給他們面子的了,沒看到李家和自己所的份額也只是相差不多麼?
王海冬把重寶世界見聞錄交給羅望海保管後,再把和庫恩商會接下來的應對交代清楚後,便打算離開南洋回到東方帝國。
時間不知不覺已經邁入了12月,當然這個12月是農曆的12月,就算此時加緊航程回到東方帝國時應該也已經是過年的時節了。
海冬商會成立以來已經9個月時間,商會勢力從杭州泉州兩地發展到在7座港口擁有佔有率,其中馬納多和馬加撒更是擁有全部佔有率,完成了獨佔港口的壯舉。
王海冬這次回去後打算和李華梅還有其他兩家商量一下,他打算換到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