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關,因此風雨奪取了倫玉關,便等同於直接繼承了聖龍帝國皇室的相當一部分財產。
可以說風雨軍並非憑空而來,倫玉關內的鉅額財富,還有關押著的那些失去了土地、失去了家園、失去了親人,但是卻強壯有力,富有戰鬥經驗、勞作經驗的戰士和工匠們都成為了風雨軍得以組建並且迅速擁有戰鬥力的物質和兵源保障,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風雨軍實際上是經過千百年積累的聖龍軍團部分實力的演變。
這個事件的影響十分巨大,直接導致了聖龍帝國中央權威的衰弱和風雨軍的迅速崛起以及隨後的龐勳造反、諸侯割據。
而作為最大受益者的風雨軍,則乘著帝國權力格局的巨大震盪,先是威震聖京、解圍錦州,繼而收復西北、平定高唐,甚至遠征印月,一時之間聲勢大增,擠身於神州最為強大的軍政集團之中。
只是,伴隨著這些輝煌戰績的背後,是實力的巨大消耗。風雨軍的崛起畢竟缺少牢固的根基,尤其是經過了和燕字世家、皇甫世家的決戰之後,早年從倫玉關獲得的資本,再加上歷次戰爭的紅利,以及西北的治理,所有的補充和收穫都無法跟上戰爭的損耗。
如果說天文數字一般的財富源源不斷的投入戰爭還可以透過領土的擴張、戰爭的勝利來抵消,那麼大量富有經驗的戰士、大批強壯有力的青年,都永遠得倒在了戰火硝煙之中,卻絕對是無法在短期之內彌補的,相對荒蕪的西北土地無法為風雨軍持續不斷的南征北戰提供足夠的兵源和補給,以至於目前許多軍隊都得不到滿員的補充,而地方上更是不得不讓白髮的老人和體弱的婦孺進行耕作。
風雨軍便如同一夜之間的暴富,在極度膨脹的同時卻出現了後繼無力的危險。
風雨在擊退燕南天之後,之所以不顧兵馬疲頓,連續用兵冒險進攻險要的巴蜀,一個很重要的目的便是在於為涼州補充足夠的物質尤其是人口兵源。
因此,雲濟提出的遷居巴蜀富戶的建議,十分必要。
巴蜀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又有群山蜀道之險,的確是一個天然的寶地,但也正是因為如此,使得巴蜀的地方豪強勢力根深蒂固,百姓們也安居樂業,缺少“萬里覓封侯”、尚武進取的豪情和勇氣,這既不利於風雨軍迅速的從巴蜀獲取巨大的財富支援領地的良性發展,也不利於迅速補充兵員恢復並壯大戰鬥力。
唯一的解決方法便是徹底打破巴蜀已經延續了千百年的現狀,徹底破壞地方的門閥統治,將西北優先耕戰的制度和勇於開拓的民風帶入這塊相對封閉的地區,從而在最短的時間之內洗滌這裡的腐朽之氣,將巴蜀便做第二個涼州。
可惜,這個方案遭到了清流士林們極其強烈的反對,數千年一直憑藉土地牢固束縛百姓鞏固統治的聖龍帝國,歷來都將遷徙人口視為勞財傷民、損害社稷安定的暴政,在這些儒生的眼裡,將協助帝國管理地方的豪門從土地上分離,簡直就是對於帝國制度的毀滅性破壞,勢必嚴重動搖著帝國的延續;而且如此騷擾民眾,也確實不利於風雨軍招攬巴蜀的民心。
如此一來,風雨便陷入了非常尷尬的窘境——需要雷厲風行推廣的戰略決策,卻缺少能夠認同的官員前去執行。
面對著官員們的頑固,焦躁和憤怒從風雨的心底湧起,讓他幾乎想要咆哮,只是理智最終束縛了他的行動。
“冷靜!冷靜!”
默默的按捺下心中的煩惱,風雨的目光掃視了一遍下方的官員。
李氏家族顯然擺出了事不關己的樣子無意介入,雲濟也獨木難支出現了打退堂鼓的樣子,無憂谷一系卻是群情激憤——由於風雨軍相對寬鬆的輿論環境,令這些執著於自身理念的書生一如既往的堅持著自己的主張,大有捨身取義的慷慨,只是這種不顧一切要做忠臣的狂熱,如今給風雨帶來的只能夠是無奈的苦笑。
“不管怎麼說,敢於仗義執言,總比唯唯諾諾要好吧!”
風雨只能夠進行自我安慰,有時候大權在握的定涼侯,也頗有不顧輿論我行我素、獨斷獨行的衝動,不過每一次都被自我的理智所牽制。
因為,儘管利用自己的威望和權力發號施令絕對比現在痛快得多,但是風雨不希望自己的部下因此成為渾渾噩噩的行屍走肉,這種在如今聖龍帝國廟堂之上已經彌散、最終造成了偌大的帝國喪失了生機和活力的風氣,是絕對不允許在涼州重演的。
更何況,不同於從呼蘭人手中奪回、原先的利益集團已經七零八落的涼州,要想在繼承了聖龍帝國千百年傳統的巴蜀,進行全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