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暢達四方。
海馬,我國古代神話中也是吉祥的化身。
狻猊(音酸泥),古書記載是與獅子同類的猛獸,也有說為龍的九子之一。
狎魚,是海中異獸,傳說和狻猊都是興雲作雨,滅火防災的神。
獬豸,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猛獸,與獅子類同。《異物志》中說“東北荒中有獸,名獬豸”。一角,性忠,見人鬥則不觸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徵。
鬥牛,傳說中是一種虯龍,據《宸垣識略》載:“西內海子中有鬥牛,即虯嫡'蟲旁'之類,遇陰雨作雲霧,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鰲玉棟坊之上。”它是一種除禍滅災的吉祥雨鎮物。
行什,一種帶翅膀猴,背生雙翼,手持金剛寶杵,傳說寶杵具有降魔的功效。因排行第十;故名“行什”。頗像傳說中的雷公,大概是防雷的象徵。古代建築上的脊獸,可見的行什僅一處,就是在太和殿上。
將這些小獸依次排列在高高的簷角處,象徵著消災滅禍,逢凶化吉,還含有剪除邪惡、主持公道之意。同時,也使古建築更加雄偉壯觀,富麗堂皇,充滿藝術魅力。
太和殿殿前設有廣場,廣場殿前有寬闊的平臺,稱為丹陛,俗稱月臺。月臺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龜、鶴為長壽的象徵。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嘉量是古代的標準量器,二者都是皇權的象徵。
走進大殿,殿內採用“減柱造”法式,空間開闊。正中是一個約兩米高的朱漆方臺,上面安放著金漆雕龍寶座,背後是雕龍屏。方臺兩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龍金柱,每根大柱上盤繞著矯健的金龍。仰望殿頂,採用重簷歇山式修建,中央藻井有一條巨大的雕金蟠龍。從龍口裡垂下一顆銀白色大圓珠,周圍環繞著六顆小珠,龍頭、寶珠正對著下面的寶座。梁枋間彩畫絢麗,有雙龍戲珠、單龍翔舞,有行龍、升龍、降龍,多型多姿,龍身周圍還襯托著流雲火焰。
太和殿後面是中和殿,一個亭子形方殿,殿頂把四道垂脊攢在一起,正中安放著一個大圓金寶頂,輪廓非(霸氣書庫…提供下載…87book)常優美。明永樂十八年(大夏曆3420年)建成,曾歷經三次火災,現存為明天啟七年(大夏曆3627年)重建。殿初名華蓋殿,後改中極殿,清順治二年(大夏曆3645年)始稱中和殿。每逢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典禮前,先在此休息,接受官員的跪拜禮。每年春季祭先農壇,也先在這裡閱視祭文。祭祀地壇、太廟、社稷壇的祝版,也在此閱視。
中和殿後面是保和殿,明永樂十八年(大夏曆3420年)建成,清乾隆時重修。原名謹身殿,明嘉靖時改名建極殿,清順治時始稱保和殿。每年除夕,皇帝在此宴請少數民族王公大臣。雍正後,這裡便成為舉行“殿試”的場所。“殿試”是科舉制度最高一級的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參加者一般須經過鄉試、會試考中貢士方能得到參加殿試的資格,前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殿試的儀式十分隆重,舉行時間有過幾次變動,清初曾規定在四月初,後改在五月初。乾隆十年曾改在四月二十六日,乾隆二十六年又改在四月二十一日舉行,以後遂成定製。
當日,捧題官及內閣官由內閣經中左門至保和殿,將皇帝欽命之題陳於殿內東旁黃案上。新貢士由鴻臚寺官引導至丹陛兩旁排列,按會試中所種名次,單數者列東,雙數者列西。皇帝御殿,作樂鳴鞭,眾貢士和王公大臣皆向皇帝行三叩九拜禮。禮畢,皇帝回宮,禮部官員散題,貢士跪受,然後入殿,在殿內兩旁試桌答卷。殿試日給二餐,早餐,每人饅頭四個、湯一碗;午餐,每人餅四張、梨二個、茶一巡。
試卷採用白宣紙,每份考卷的第一頁,填寫應試者的姓名、年齡、籍貫及三代履歷。考畢交卷之後,首頁由彌封官摺疊成筒,密封后加蓋關防。其餘卷面、卷背及騎縫之處,則加蓋禮部之章。考卷由皇帝任命的八名讀卷官評閱。讀卷大臣認為答得好的卷子,就在上面畫一個圈,最佳試卷就畫八個圈。試卷以畫圈多少排名次,然後將前十名進呈皇帝,由皇帝欽定名次。
有時,進士甲第的選定也並非全都出於真才實學,也憑皇帝的一時高興。如明嘉靖二十七年殿試,吳情中了狀元,因“吳”與“無”同音,嘉靖帝便說,“無情”豈宜得第一。當天夜間,嘉靖聽到雷聲轟鳴,不假思索,決定讓秦鳴雷做狀元。又如光緒二十九年殿試,名列前十名的有個叫王壽彭的,讀卷官對壽彭兩字大加讚賞,傳說中的彭祖活了七、八百歲,為了博得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