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退的戰爭。其一,金國是奴隸制,其二,從禮儀制度、學術思想、科技文明來講,大宋都遠比金國先進——落後侵佔先進就是退步。
“反之,大宋征服吐蕃是歷史的進步。我們摧毀了吐蕃的農奴制,給吐蕃帶去了先進的知識,先進的技術,先進的農耕,先進的採掘技術,讓礦石得到更合理的利用,減少了資源浪費,保護了自然環境……”
衛希顏說到這裡舉了東川郡的例子。
東川郡是大理國最大的銅礦產地,據說從南詔立國之前就有開採了,以砍伐山林燒製木炭鍊銅,如此持續下去,就算東川森林茂密,也禁不起這樣砍伐。“陛下可以想象,如果林木都砍光了是什麼光景。就好比人體的肌肉血管失去了面板的保護,全部裸。露在風吹雨打日曬下。”
趙昚聽得心中悚然,不由想象一片大地都光禿禿的樣子。
他想起工部都水監與北周都水監合作治理黃河,研究防治水患的辦法,後來出了一份報告奏述水災成因,上面說由於河道沿途林木砍伐過度,岸上泥土沒有樹木紮根固土,一下雨泥土就會流失到河裡,被水帶往下游,久而久之,下面的河道沉積越來越多,水位增高,一到春季融冰或夏汛季節,河水就會氾濫出河岸成災。
趙昚是個聰明的皇帝,他立即想到山上的樹木如果砍伐過度,一旦暴雨就很容易沖垮山土,形成國師說的“泥石流”,這就是人類自己給自己造了天災。趙昚心有所悟道:“故《中庸》曰,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和者,天下之達道。”伐木於民有益,但無節制,就失了中,天地不和,災患即生。
“陛下穎悟。”衛希顏讚了他一句。
皇帝心裡高興,嘴角不由翹了一下。
衛希顏眼中微帶笑意,對他道:“以戰爭論,能促進文明進步,就順合了歷史的大義。”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陛下是要做驅車者,還是擋車者?”她含笑問皇帝。
趙昚想了想抬眉,眼神明亮如星,“歷史如洪流,當驅浪而進。”
衛希顏仰笑一聲,“善也。”
又對皇帝道:“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仁則百姓歸心,施暴則百姓離心。戰爭的大義不僅在於推進歷史,還在於以仁替暴。蠻夷之地的統治者在國內奉行弱肉強食的法則,為政不仁,視百姓為蟲豸,我們的戰爭推翻了暴。政者,讓奴隸得到了生存的權利,讓農戶不再因為沉重的苛捐雜稅賣兒鬻女,讓百姓不再因為嚴峻的刑殺妻離子散,這就是‘勝殘去殺’。我們那裡的農夫帶去了新的作物,土豆,玉米,使他們在荒年也不會餓死,我們帶去了更好的稻麥種子,教會他們更加先進的農作技術,讓他們能用勞作獲得更多的糧食,更好地養活家人,這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在那裡興辦教育,讓更多的平民能夠識字讀書,明道德,曉廉恥,知禮儀,讓他們擺脫愚昧走向文明,這就是德治教化。孔子仁聖大義,慨在其中矣。”
《論語》道:“何謂仁,夫子曰,愛人。何謂愛人?子貢曰,如有博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夫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者!”
孔子說,什麼叫仁,去愛別人。子貢問,如果能幫助所有人過上好日子,能不能說它是仁?孔子答道,豈止是仁,那是聖了,就是堯舜也沒有做到。
……
衛希顏離去後,趙昚仍然立在梅樹下,他腦子迴盪著衛希顏最後那句話:“陛下欲做堯舜乎?”
一陣冬風,將幾朵梅瓣拂落衣襟,沁著悠悠的香。
趙昚伸手接了一瓣梅香,微微笑了起來。
☆、時論取向
大慶殿的朝會很難守秘。
參加大慶殿朝會的朝官有多少?——京中凡是五品以上的文武臣都是升朝官!
前樞密副使種瑜曾跟衛希顏玩笑說;一炮轟進大度殿;中高階文武官一網打盡——當然這是私下說笑。
總之;說明了大朝會官員之多。在大慶殿上發生的任何事;只要想知道;就沒有不能知道的。
這日散朝後;還沒到晚上,全京城計程車子都知道了大慶殿辯戰的內容。次日;梅園談話的一部分內容也從宮中流傳了出去——當然;有皇帝的授意。
在官學私學都臨近冬假考試前;學子們在忙於溫書備考的同時;也忍不住聚在一起討論衛希顏提出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還有那令人耳目一新的戰爭歷史觀和普仁及聖論,緊張的備考似乎也壓抑不了學子們激昂熱烈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