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部分(1 / 4)

小說:驚雷逐鹿 作者:風格1

?又有哪些做法是應該馬上改弦易轍的?都一一二二闡述得明明白白,甚至還舉例提到一些其他地方官吏在遭遇類似情況時如何處置,俾以啟發之,等等。

這些封事秘函的內容都是隻針對具體的個人,所以都以秘封的形式下發,並不公開,自然就在字裡行間飽含了只此一次下不為例的意思;對官員的撤換免職也沒有大事聲張,這兩個舉動算是給嘉定州的多數文武官吏留足了面子。

受到嘉勉或撤換的官吏,升官嘉獎或撤換免職,都予以了公告,詳細的嘉勉和撤換理由甚至登到了幕府邸報和軍情塘報上,傳播四方,兩者不同之處是邸報和塘報上登載的被撤換的官吏,一律都留姓隱名,加上官稱,以‘×官×某’代之,這也是同樣考慮到帝國人好面子的習慣,採取的一種給人留餘地的懷柔手段,主要是不願意在戰事初起時期再多生事端,軍府的考慮不可謂不細也。

雷瑾在嘉定州的活動,自然被許多有心人時刻關注著,譬如幕府目前的敵手彌勒教,又或者欲與幕府密切合作的峨眉派等等。

雷瑾以軍府名義對嘉定州官吏的不同處置,巴蜀各個勢力也都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他們發現了雷瑾這位都督大人的另外一面——除了雷霆般的鐵腕手段之外,雷瑾收買人心的懷柔手段也頗有一套呢。

——————————————————

2005。7。21釋出

第六章 月下試劍聞秘辛

松濤陣陣,山泉錚錚。

罕見人跡的峨眉群山深處,春日夜色令人迷醉,一處規模不小的道觀便悄悄沐浴在春夜的月色下,這裡便是峨眉派坤流女冠各道宮道觀道院的元老們養息修道之所——上清觀,算得上是峨眉女冠一脈的根本重地了。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道觀依山就勢建在危崖峭壁的半山,流泉一線,松柏森森,不到近前,不太容易看到在松柏叢林中的道觀樓閣,且地形又極之險峭,非常人可至,環境相當幽僻。

峨嵋山號稱普賢菩薩道場,又是道家練氣士的洞天福地,峰巒挺秀,重巖迭翠,連岡疊嶂,氣勢磅礴,綿延三百餘里,於峨眉縣境突起三峰,是為峨眉群山之‘三峨’,其中的大峨山經過千百年的開發,大建佛道寺院,開鑿眾多石龕、洞窟,多有燒香朝拜的香客信眾、遊山玩水的文人騷客,慕名遠道而來,已然是割不斷與大千紅塵的因緣纏繞了。

但在峨眉群山中,仍然有不少人跡罕見之處,根本沒有香客信眾文人遊客涉足其間,甚至樵夫、獵人都甚少深入,這裡還是野獸蛇蟲盤踞的蠻荒,還是強悍的山民蠻夷生息之地,亦是傳聞中仙山洞天之所在,山在虛無縹渺之間,樓閣玲瓏連雲而起,也自然少不了山民們賭咒發誓言之鑿鑿的美妙傳說和神蹟仙蹤,譬如綽約仙子出沒於雲霧之間,驚鴻一瞥之類的口耳傳說,信之者謂之仙蹤偶現,不信者視同野語村言。

三峨雖然遍佈峨眉僧道兩門的宮觀寺院,但多半是開放給香客信眾膜拜施捨和敬獻香火、香油錢的傳法道場,另外還有相當多的下院別觀分佈在峨眉群山之中鮮少人知,至於散佈於巴蜀、深入到雲貴的宮觀寺院也自是不少,這些除了峨眉門中之人,外人就難明其中底細了。

峨眉派各宗各脈真正重要的道場多半不在人煙過於密集的三峨,尤其是大峨山上。峨眉坤流主脈因是女尼、女冠,相對就顯得更加封閉一些,她們的駐留之地多選在相對幽僻的宮觀寺院,避免被俗世凡塵影響她們的修行,但又不能過於遠離紅塵。無論是佛門還是道家,如果過於遺世而孤立,那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修行也好,傳道也好,宏法也好,佛再慈悲,道再自然,都是需要從俗世凡塵中借力超脫,才能自度而度人,入世和出世都不是絕對的,有因果,有機緣焉。

上清觀,今晚並不清淨。

觀後山頂的松林中有一片方約十畝的空地,平整如砥,可以俯瞰半山的道觀,本是道觀用來演武的場地之一。

萬里微雲,長空浩浩,冷光相射,如在清涼國,竟是春日極之難得之上佳月色。

如水月光傾瀉而下,映得林間空地如鋪銀霜,樹影婆娑,風起松濤如潮。

伴著松風,和著月光,一位妙齡女冠倏忽來去,飄忽遊移,兩袖舒展之際,劍影凝霜,寒光倏起忽滅,似花還似非花,點點若是離人淚,其人似已渾然忘我忘人忘天忘地,只是沉醉在翩翩酣舞之中。

身如春日飛絮;飄飄凌空; 綽約輕盈恍如姑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