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大家都可以去網上查,看看價格、藥效跟我們寫的一樣不一樣,當然每個網站上的藥品的價格都不一樣,我們以國家藥監局的網站藥價為準。”
蘇弘文最後強調這點也是他沒辦法,醫院藥品肯定要比藥店中的貴上一點,因為渠道的問題,藥店一般都是私人開設的,藥品要進到藥店中銷售,只有打通藥監局、衛生局的關係就可以,但藥品要進入到醫院中,不光藥監局、衛生局要打通,還有院長、主管藥品的副院長、藥劑科科長、主任、主管病人的醫生,多了這麼多環節需要打通,醫院裡的藥價肯定要比藥店中的貴上一些。
不過腫瘤科的用藥很多藥店是沒有的,藥店賣的藥大多數都是口服藥,只有一部分有醫生坐診的藥店才會銷售一些液體藥物。例如抗生素跟一些治療感冒發燒的針劑。
蘇弘文話音一落,那記者又道:“可患者不懂醫,怎麼選擇需要的藥品?”他問出了所有人心中的疑惑,事實確實是這樣,老百姓不懂醫,感冒發燒到知道吃點什麼藥,可癌症這種病他們那知道需要用什麼藥品。
這點蘇弘文早就想到了,雙手下壓示意大家靜一下,看所有人都把目光看向他,蘇弘文才道:“每一個患者都有兩名醫生跟進。他們會根據每一名患者的情況出具治療方案。並且會把這份治療方案給患者一份,詳細跟患者、患者家屬說這份方案牽涉到要用那類藥物,然後患者根據手裡的那份清單自主選擇藥品,醫生不會告訴患者具體用那種藥。而是說一類藥。打個比方。抗生素都知道吧?有些患者需要用抗生素,有的需要頭孢類的、有需要大環內酯類的,這點大家都知道。假設醫生告訴患者他需要用頭孢類的抗生素,但頭孢類的抗生素也有很多,這點就由患者自主選擇,那份清單上頭孢類的抗生素有很多種,每一種的優缺點也寫得很詳細,患者完全可以選擇出來,最後說一句題外話,其實選擇抗生素最好的辦法不是醫生決定也不是患者決定,而是讓藥敏實驗決定,這個實驗會選擇出對患者療效最好的抗生素,不過有個缺點,就是需要額外花錢做藥敏試驗。”
蘇弘文這份清單等於是把治療方案透明化,讓老百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醫生只是起到一個出具治療方案與建議的作用,真正自己做主的還是老百姓,老百姓不是怕自己來省醫院腫瘤科後被坑嗎?那蘇弘文就給他們這份清單,讓他們自己看藥價、藥效,自主的選擇藥品,如果患者還是信不過醫生,完全可以去網上查詢這些藥品的真實價格還有療效,如此一來患者也就能放心了。
不過這個方案也有缺點,那就是太麻煩了,畢竟老百姓不懂醫,他們拿到這份清單後肯定會有一堆問題去問醫生,無形中為醫生增加了工作量,但腫瘤科都這個德行了,大家要不多付出一些那可能吸引患者,蘇弘文管不了那麼多了。
蘇弘文話音一落會議室裡又亂成了一鍋粥,所有人都在議論蘇弘文想出來的這辦法,好是好,但似乎裡邊卻有那不合理,一名記者反應快,立刻想到了這點,站起來就道:“蘇主任你這個改革方案好是好,但畢竟患者不懂醫,這樣一來患者怎麼知道醫生出具的用藥方案中會不會有多餘甚至是沒用的藥?”
其他人聽到這記者的問題立刻都明白過來,是啊,要是醫生為了賺錢在用藥方案中加入沒用的藥物怎麼辦?老百姓又不懂,以為這類藥有用,於是就傻乎乎的在清單裡選擇一樣,這不還是被坑了嗎?
蘇弘文早就知道會有人問這樣的問題,直接道:“我剛才說了治療方案會給患者一份,這份治療方案患者完全可以拿去其他醫院詢問那家醫院的醫生,簡單點的辦法就是把這治療方案發到網上讓全國的人監督,看看裡邊是不是有你們所說的沒用藥品。”
其實那記者問的問題在華夏醫院中很少存在,像孫立傑勾結醫生、藥商開那些價格高昂還沒什麼用的藥簡直太少了,大部分醫生是不會給患者開沒用的藥物的,就算那些無良的醫生頂多也就是讓患者買更貴的藥品賺取提成,比如這患者明明吃七塊錢的頭孢他啶就可以,但醫生卻偏偏讓他買幾十塊一盒的頭孢他啶,藥都是一類藥,但價格更高,他拿的提成也就更多。
當然一分錢一分貨,同樣的藥價格越高,自然效果更好,但抗生素這東西卻沒必要買更好的,應該本著一個循序漸進方式服用,也就是先從便宜的吃起,沒效果了在換好一些的,不然上來就用最好的,以後抗生素只能是越用越好。
華夏濫用抗生素的情況相當普遍,這絕對不是什麼好事,國外早就實行藥敏制了,利用這個辦法讓患者選擇最適合他的抗生素,可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