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2 / 4)

畢竟他的部隊還是土包子居多嘛。那就給你們樹個樣板,看得見,也摸得著。這就是蘇聯紅軍。

口號是毛澤東提出來的:“建設我軍為世界上第二支最優良的現代化軍隊。”第一支當然是蘇聯軍隊了,怎麼也不能不把老大哥放在眼裡啊!

1954年冬天,在渤海海峽南面的山東半島上,劉伯承親自組織了合成集團軍進攻戰役演習;第二年,也就是1955年的冬天,葉劍英又在海峽的對面,遼東半島上,組織了更大規模的三軍抗登陸戰役演習。兩個元帥出面連續組織大規模的三軍聯合演習,一時間,掌握諸軍兵種聯合作戰的指揮藝術,成為衡量新時期指揮員的重要標準。

命運的大門向他開啟。父親雖然錯過了解放戰爭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良機,但在全軍向現代化進軍的今天,他作為我軍首位親自指揮過現代合成軍隊聯合作戰的指揮員,被選調進入總參謀部,成為彭老總和粟裕總參謀長手下負責具體計劃、組織和實施的領軍人物。他,又一次讓同僚們對他刮目相看了。

落實軍委提出的現代化、正規化的任務,工作涉及到總參、總政、總後。就軍事工作領域,重頭戲在父親主管的軍事行政系統。就像長征中奪取婁山關主峰一樣,父親在他上任的第一天,就被彭老總找去,彭德懷有理由相信,當年這個共青團出身的年輕指揮員,今天也一定不會讓他失望的。這一年,父親45歲了。

2 和平年代的總參謀部

在中央統一組織下編寫的《當代中國軍隊的軍事工作》一書應該是一本權威性的著作。書中把從自建國以來,至1987年這38年中的軍事工作,劃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截止到1957年前,稱其為是“軍事工作生機勃勃,節節勝利”的階段;後面呢?文中寫到:“後來,由於左的思想幹擾,特別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破壞,軍事工作曾遭受到挫折和損失。”它又說:“1954年至196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全面進行了正規化、現代化建設。前四年發展比較順利,後八年遇到了幾次挫折。”(注:《當代中國軍隊的軍事工作》27頁、40頁)

父親的回憶印證了從1954年至1957年、1958年的這段結論。他回憶說:“粟裕同志任總長的時期,是總參最好的時期,也是我心情最愉快的時期。也可以說,是軍隊建設最好的時期。”至於後面8年怎麼評價,他沒有再提及。

當時總參謀長是粟裕。他和父親都來自華東,新四軍時期他是1師師長,戰鬥在蘇中地區。父親是3師副師長,後來到4師當師長,戰鬥在蘇北、淮北地區。解放戰爭初期,他們又同在華中軍區任副司令。從1954年的任免名單看,副總參謀長有9人之多,但多是兼職或掛名。如王震是鐵道兵司令,兼副總參謀長;另外各大軍區司令也都兼副總參謀長,但他們都不到任。真正在總參上班的、處理日常工作的副總長只有4人:管作戰的陳賡、管訓練的張宗遜、管情報的李克農和管軍事行政的我父親。父親和這幾位在戰爭年代就曾在一起共事,豈止是熟悉,他們可以說是親密的戰友加朋友。他和張宗遜同在彭老總領導下的3軍團,張宗遜是紅10團團長,父親是紅11團政治委員,長征路上是一道打過來的;和陳賡是陝甘支隊的搭檔,陳賡任13大隊大隊長,父親任13大隊政治委員;和李克農是在武漢八路軍辦事處的同僚。軍委秘書長黃克誠就更不用說了,黃是新四軍3師師長,父親是副師長。

父親回憶說:“粟裕對我很信任,很放手,但也很講黨的原則。陳賡,對同志很真誠,不狹隘。他管的作戰和哈軍工,有時懶得跑了,就叫我去。涉及到軍事行政方面的事情,由我先拿出方案,提交總參辦公會討論,再報軍委彭那裡。大家辦事都按共產黨員標準,集中領導,分工協作,相互間開誠佈公。”

“我們也爭,但從不計較,相互間從來沒有隔閡。沒有哪個是你整我、我整你的。有時開會晚了,就說去打牙祭吧,到後海的烤肉季,還有全聚德,輪流坐莊,自己掏錢。我們的幾輛吉姆車一到,老闆就跑出來了,都認識了嘛。”

政治清明、人事和諧。父親說:“我和他們都有過爭論。和粟裕,抗日戰爭結束,國民黨大舉進攻,為了掩護戰略轉移,粟裕提出在華中打運動戰。我不同意,我認為敵我力量懸殊太大,應該以游擊戰為主,不放棄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後來我負傷了,粟裕同志指揮得很出色。我們在對臺作戰上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我們都是同志式的爭論。和陳賡我們也爭。長征時過六盤山前,在固原打馬步芳的騎兵,我們意見不統一,陳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