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廠,發動機在內蒙古,火炮在四川,裝配在湖南。規模過大、分散重複、自成體系、結構單一,這些只從備戰一個指標出發形成的佈局結構,其惡果已經顯現出來了。“文化大革命”期間,不顧國情和國力,高指標、大計劃、高速度,盲目快上,大大超出了國民經濟的承載能力。幾十年下來,國防工業,這個龐然大物已經步履蹣跚,快走不動了。
20年來,大批科技人員和青年知識分子懷著報國熱情,告別大城市,歷盡艱辛,為共和國貢獻出大好年華,而他們至今還生活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父親說:“聽了,都讓人心酸。”
擺在面前的問題是: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如何才能在有限的經費條件下,建立起現代化的國防工業體系呢?窮兵黷武是沒有出路的,其結果,只能是在與蘇美超級大國的軍備競賽中被他們拖垮。這的確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但又是必須解決的,刻不容緩的。
他們這一代人在這條路上走了30年,現在都老了。面對“文革”結束後青黃不接的斷代,他們似乎還有責任,要在白髮之年,把中國這節列車推出低谷。
國防科技工業的出路在哪裡呢?
1981年10月,中南海,國務院常務會議。
趙紫陽:……最後一個議題,關於大亞灣核電站的問題。這件事已經討論了好幾次了,法國的總理也來了,是不是今天就定下來。
這是一次工作例會,涉及到中國核電發展的問題。讓我根據父親的回憶整理節錄如下。
張愛萍:秦山(秦山核電站)怎麼辦?
趙:喔,愛萍同志有什麼具體意見嗎?
張:我的意見是秦山要儘快上馬。
趙:對秦山上還是不上,各個部門的意見不是不統一嗎?
張:我先談遠一點的。
兩彈一星是搞出來了,但原子彈不能當飯吃。核工業很困難,要扶持,要給它找出路,晚了,人才、技術、裝置都會流失、老化掉。擺在面前的,也是緊迫的,是利用搞核彈打下的基礎,儘快轉型,建立起我國自己的核電工業體系。這不僅是二機部,也是國防工業今後的出路。同時,也關係到國家的能源戰略。我們不能說是個產油大國,煤炭有過剩,只是暫時的,核電是支力量,尤其在南方。但核電發展走什麼路子?還是老經驗,自力更生,把鼻子拴在外國人身上,肯定是不行的。國務院要下這個決心!現在就要下!
下面我再談談秦山。
第一,秦山雖小,但小有小的優勢。從我國情況看,用得多的還是30萬~40萬千瓦小型的。在大型領域我們還爭不過人家,在中小型上突破,佔有一席之地,是可能的。秦山搞出經驗後,可以向國外輸出,路子會走得開。
第二,大亞灣是引進,秦山是自己幹,自己乾和引進,並不排斥。即使要引進,自己搞過,談判時,地位就大不一樣了。同時也有利於消化。
總之,上秦山,能夠帶動整個核工業的轉型,可以振奮精神,鼓舞士氣。我還是堅持這個意見,請紫陽同志考慮。
再補充一點,也是主要的,如果全套引進,我們自己也供應不上核燃料。
……(長時間的沉默)
趙:你們不是報告過核燃料過剩了嗎?
張:那是高濃鈾,用於原子彈的,過剩了;我現在指的是低濃鈾!核電需要的是低濃鈾!!(看得出,他似乎有些不耐煩了,老毛病又要犯了。無怪毛澤東說他愛犯上呢!)
燃料供不上,就要向人家買,這就必然受制於人。
……(冷場,又是沉默)
趙:這件事都議過幾次了,臨到要做決定了,又是意見一大堆。這樣搞,工作還怎麼幹嘛!我在這裡再強調一下,以後討論重大問題時,不要老是請假。
張:凡和我有關的會,我都是參加了。
(會場上另外有人拍了桌子:上次研究你就沒有參加嘛!)
張:你那個議程上有嗎?事先不通知,不打招呼,這樣大的事,臨時動議。你們幾個說了,就能算嗎?!(也拍了桌子)
趙:是不是都冷靜一下。主管的同志清楚嗎?
(答:不清楚。)
張:我早就把王淦昌、姜聖階他們寫的報告給你轉去了。
趙:我是沒有看到,主管引進的同志看到沒有?
(答:沒有。)
張:我親自給你的秘書打了電話,他說,給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