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看過了,也批了,已經轉給計委了。你敢說沒有看過?(父親回憶到這裡,得意地說:“哈,他一下子把臉漲得通紅。”)
(沉默……又是長時間的沉默。)
趙:就這樣決定了。說我賣國主義就賣國主義吧!
張:總理,如果你是這樣理解的話,那我從此就再不說話了!
方毅:時間到了,是不是先讓大家吃飯啊?
耿飈:你們繼續吵,我可要吃飯去了。(做夾起包要走狀)
這是一次劍拔弩張的會議。關於中國核電發展的爭論,在經過了國家各部委的長期論戰後,終於把國務院最高層捲進來了。
中國核電起步,路程漫漫。從第一座反應堆建成到第一座核電站,美國用了15年,蘇聯8年,英國9年,中國呢?33年。
早在1957年,軍用核反應堆就考慮了發電問題,只是後來發電部分沒有建起來。核武器研製取得突破性進展後,1970年,周恩來總理曾先後三次提出要搞核電站建設。1974年3月31日,中央專委正式批准了3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站方案,命名為“728”工程。但是由於“文革”動亂,工程遲遲未能動工。
矛盾是從1977年中法兩國政府達成的協議後開始的。法國承諾,提供貸款與中國開展經濟技術合作,其中包括一座核電站。
水電部據此籌劃在江陰建設蘇南核電站。國務院也於1978年批准了從法國引進兩套90萬千瓦機組的核電站。
這一動作,引發了一場大爭論。爭論的焦點是,中國核電的發展,是依靠自己、立足國內,還是引進技術、合作生產或成套進口。
不久,一機部參加進來,認為再搞30萬千瓦的意義不大,1978年8月正式提出停建“728”工程。
二機部馬上反擊,“728”在科研、設計、裝置製造上已經做了大量工作,且國家批准的7個多億,已花了近2個億,豈有下馬之理?
當時,水電部是核電的主管者,掌握權力和資金優勢;一機部是大型裝置的製造者;二機部是動力堆和核燃料的提供者,具備核技術的人才優勢。
1979年1月,谷牧副總理出面協調各方。
反方認為,30萬千瓦太小,技術落後,國外早已淘汰,沒有價值。既然決定進口90萬千瓦系列的,再搞一個技術上把握不大,又無發展前途的大專案,是不合理的。如果僅僅是為了學習練兵,而花掉6、7個億,是否值得?不如用“728”這筆錢來搞核燃料的濃縮加工和勘探。他們還提出,應以國際先進技術為起點,沒有必要一步一步地從頭搞起。發展核電從90萬千瓦搞起,這樣可以避免浪費,加快步伐,爭取時間。
二機部恪守自己的陣地決不退讓。
最後的表決是:一機部、水電部、國家建委主張“728”工程下馬;國防科委、二機部、國家計委堅持繼續幹下去。3比3平。
不久,美國三里島核電站發生事故,華國鋒說:“千萬不要這個東西,戰爭一打起來,人家一炸,你自己放出來的汙染就把自己消滅了,現在不能搞。”好嘛!華主席的一句話,把兩邊都“啪司”了。
但這時的華,他的政治生涯已快走到盡頭。一個月後,國防科委又把這件事捅到軍委去了。鄧小平批示,由二機部抓總。這一招很厲害,授權了。國防科委和二機部把更多的同盟軍拉了進來:機械委、化工部、中財委、國家科委、國家能委、上海市……
但爭論仍在繼續。既然是鄧讓二機部挑頭了,於是,1980年10月20日,二機部副部長、核物理學家王淦昌給我父親還有其他中央領導同志寫信,他寫道:
“正確的核電引進政策不應該是全套進口,而應該在實現技術轉讓的前提下引進關鍵裝置和特殊材料。……引進的主要目的不是引進電力生產能力,而是引進核電技術,最終建立自己的核電工業體系。”
王淦昌直截了當地說:“我認為這一重大工程的決策是欠妥的。”
這就是前面提到的那封信。
父親對這封信很感興趣,這對困境中的中國核工業,無疑是一針強心劑。
資料記載:1981年3月,在張愛萍同志的主持下,國防科委與二機部(核工業部)聯合提出了“核工業應在保證軍用的前提下,把重點轉移到為國民經濟服務上來”(即“保軍轉民”)的發展方針,小平同志親自批准了這個方針。從此,核科技工業開始了“軍民結合”、“保軍轉民”的歷史